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 作者: 編輯:陌歸 更新日期:2016-8-12 阅读次数:1035


環球慈善·藝術人物 |馬漢躍




感謝藝術家馬漢躍先生捐贈中國畫創作精品一幅


邀請藝術家名單(部分)






         馬漢躍

       齋號借山堂。1959年10月生於山東微山,先後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師從沈鵬、龍瑞等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首屆訪問學者。現任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畫研究室主任、中國藝術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文化部中國畫藝術創作院副院長,法治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畫館中國畫創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書畫博覽雜誌社總編輯。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發表於《人民日報》《中國藝術報》《文藝報》《美術報》《書法導報》《書法報》等大型報刊,並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等收藏,2014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佛羅倫斯歷史中心頒發的“國際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




訪友圖


         主要著作有長篇報告文學《永遠的河流》,散文集《如是我聞——中國當代藝術名家訪談錄》《傾聽》《贈你一朵春》《不沉的舟》,長篇小說《多爾袞》《你是我的寶貝》,書畫作品集《馬漢躍書法作品集》《論畫詩一百首》《龍門風骨·馬漢躍卷》《馬漢躍山水畫作品選》《三品叢刊·馬漢躍卷》《借山問道·馬漢躍山水畫鑒賞》《中國美術家·馬漢躍卷》《雲水禪心·馬漢躍山水扇面鑒賞》等。



盈盈一水間


馬漢躍的選擇


 與許多專門從事藝術的人稍有些不同,因從事媒體而進入書畫圈的人,一般來說,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寬廣的文化視野。除此之外,還有較好的人脈資源。馬漢躍就屬於這類人。儘管他取得如今的成績對於許多人來講有些意外,但在我眼裏,卻是一種必然。



雲壑深處


         認識馬漢躍雖有不少時間,但真正與他接觸,卻是他2009年進入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課題班開始的。那時,我在班裏擔任些輔助教學工作。通過作品點評、交流、展示,我知道他是一位寫字頗有些氣格的人。



秋山高遠


         在成為書畫家之前,馬漢躍已是一位作家了。寫作是其最基本的生存、思想、表達方式。數十年來,他憑手中的一支筆,寫下了大量的文字,其中包括兩部長篇小說、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一部散文集,另外還有大量的詩。毋庸置疑,正是此種文學功底、知識修養為他日後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為作品境界的提升插上了翅膀。



秋到燕山


         與當今多數做繪畫實踐的人不同,馬漢躍的藝術之路的開端,是書法。或者說,在他成為畫家之前,他先努力成為了一位書法家。

       在中國,書法的歷史與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具有同等的長度。書法之中凝聚了中國人對於文化、審美最為核心的理解與表達。書法在數千年的創造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觀念與方法。儘管繪畫與書法在具體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其最基本的規範和語言是由書法奠定的,因而書法毋庸置疑地成為每一個中國畫的實踐者首先需要邁過的門檻。從這個角度說,馬漢躍對於自己道路或方式的選擇,極為地明智。




桃花山


         馬漢躍的書法,取法先秦及秦漢篆書、磚文,崇尚質樸,用意凝練,不求技法的精熟和形式的優美。很明顯,如此取法,受到清以來“金石學”風氣的影響。而“金石學”正是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中興”的一大主要緣由,因為它在觀念、技法和樣式諸方面彌補了經典傳統的某種偏狹或缺失,將整個中國藝術史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當明、清之際由於文人們對於“傳統”和“經典”的過度“採掘”、“消費”,而使藝術陷於虛脫時,“金石學”恰好為它提供了新的養分,成為中國藝術再次崛起的動力。無疑地,此種養分與動力也滋養並成就了馬漢躍,因為從這裏,他找到了一條通往藝術寬闊地帶的通途。

       馬漢躍如今在藝術上的成功,與他進入國家畫院兩個著名藝術家工作室的學習、深造的經歷分不開。這兩個導師,便是沈鵬與龍瑞先生。




溪山清遠


         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書法課題班,由當今書壇最具影響力的老書法家沈鵬先生親自掛帥,由一批年富力強的書壇骨幹參與教學。班內彙聚數十位頗具創作實力的中青年書法家。班內除廣泛邀請名家授課外,成員相互之間還平等、廣泛、真誠地開展藝術批評。如此學風,極大地帶動了每位成員認知和創作水準的再度提升。

       如果說沈鵬課題班給了馬漢躍書法的發展一個重要契機的話,那麼他隨後成為龍瑞工作室訪問學者、追隨龍瑞先生學習山水畫的經歷,則促成了他藝術身份的成功轉型。




東山風骨


         事實上,作為當下中國畫壇的重量級人物,龍瑞先生本人就 是一個成功轉型了的藝術家。其早年的藝術理念與實踐,重視造型或形的新變。時間進到21世紀初,身為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前身)院長的他,深知中國畫壇許多人的觀念與做法有所偏頗,便提出“正本清源”、“貼近文脈”兩大關鍵性主張,並且身體力行,將自己繪畫實踐的重心轉移到“筆墨”上來。轉型後的龍瑞先生,以黃賓虹為主要效法對象,取其“渾厚華滋”、“溫柔敦厚”、“中和內美”,不求形式的新異,唯以筆墨氣韻取勝。很明顯,導師龍瑞先生的藝術主張和做法,極深地影響了馬漢躍。他今天的山水畫之中,之所以有種樸厚、蒼茫與真率,正是沿著這樣的主張與路徑前行的結果。



臥聽龍吟


         “筆墨是中國山水畫藝術主要的表現語言,是山水畫藝術形式構成的主要手段。它的演變發展貫穿著中國山水畫的整個發展過程,在歷代無數天才藝術家的傑出創造下,中國山水畫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筆墨藝術天地。可以說沒有筆墨也就沒有中國畫,也就沒了中國山水畫。筆墨是中國山水畫的核心和靈魂。中國山水畫經千餘年的發展過程,在筆墨的運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美,即筆墨本身可以產生一種美的意韻,筆墨美與作品內容美的完美結合,是一幅完整山水畫作品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馬漢躍《中國山水畫形式構成的美學特徵》)

       筆墨,是技巧,是語言,是文化,是精神與人性的映現。中國藝術之中,筆墨的意義,不僅僅能向我們呈現一種形式的優美、水墨的韻味,更可以向我們表達一種無法看見或無法言說的東西。而這些不得見不可說的東西,正隱藏於中國悠遠的文化和中國人精神情感的深處。若要將它有效表達,首先得操練筆墨,“貼近文脈”。馬漢躍的山水畫實踐說明了這一點。




碧波千迴到我家


         就個性而言,馬漢躍是一位爽快而熱情洋溢的人。無論朋友間聚會,還是邀他講話,他每每會激情四射,用他那“詩性”的言語感染席間。但當他揮毫之際,“情緒化”的東西已更多地讓位於中國文化與藝術某種“規範”。此時,作者“馬漢躍”已不是一個單純活躍的表像,它深化為一種筆墨語言和圖式,儘管蘊藏千言萬語,但依舊靜默不語。這,大約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入道”。

       無論當作家,做編輯,還是成為藝術家,馬漢躍都是一位格外勤奮的人。這些年,他不僅悉心揣摩古人的山水傑作、廣泛研讀古代畫論,而且踏遍神州山山水水,將平時在書齋畫室中練就的筆墨功夫應用於“寫生”實踐,收穫了一批批佳構力作。這樣的勤奮,不僅磨礪了他的技巧,更提升了作品的境界。




東山有奇峰


         勤奮而精力充沛的馬漢躍,擁有良好的學養、寬廣的視野、扎實的功底,除此之外,還有超強的策劃和組織能力。這些年,他除精研筆墨外,還利用自己的資源、人脈,策劃、組織了諸多展覽、藝事。同時,利用京城的區位和資源優勢,與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藝術教學活動。此等舉動不僅為他提升了影響力,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下藝術的繁榮與進步。



浩瀚江河出小溪


         中國的書畫,雖以技法為依託,但本質上講,是一種個性的精神實踐。一代又一代藝術家,以點畫字形、山川丘壑、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物萬象為形質來完成自己的精神塑造,達到人格的完善。所以,古人說:“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索之於未狀之前,得之於儀則之後,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管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裏。”(《芥子園畫傳·山石》)

       馬漢躍以他的才智和能力,通過字裏行間、畫裏畫外的種種努力,營建著自己的筆墨與精神世界,在塑造一個個富有傳統韻味的審美圖式的同時,亦獲得了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昇華。

       他的人生亦由此豐富和充實,更具內涵。

                                              2016年7月 於中國國家畫院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