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將被國家重任!馬化騰兩會向中央提議:建創新特區、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完整版提案)
3月3日晚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舉行媒體見面會,向與會記者介紹了其圍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建設”、“粵港澳科技灣區”等七個方面主題所提交的建議,其中馬化騰2017兩會為深圳向中央提出兩大建議:即:《關於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議》《關於發揮協同創新優勢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建議》。國家一旦支持上述建議,深圳又一次擔負國家向創新強國進軍的重任。
這次不一樣,創新是國家戰略,粵港澳合作也是國家戰略,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一個新時代,即將展開!
其中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提了一個與深圳相關問題:作為廣東的媒體,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在打造粵港澳的灣區問題上,您覺得目前來說,要打造這樣一個灣區,現在還缺乏一些什麼東西?在這個打造過程中,騰訊想扮演什麼角色?
馬化騰:深圳在珠三角,這方面聯動其實蠻強的,因為很多智能製造、研發在深圳,製造在東莞或者在深圳周邊都已經非常成熟。
跟香港的聯動方面,我們目前看到的一個案例,像深圳的大疆創始人,原來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學生。汪滔是李澤湘教授的學生,他要做無人機,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只有深圳有最好的產業鏈配套,零配件只有到深圳才能生產出來,才能搭出這個原型來。你可以看到他去到深圳創業,成就了一個非常大的企業。在這個領域佔據了全球90%的市場,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奇跡的事情。
這個案例就是發生在深港還有東莞、珠三角一個很好的案例。所以我們也在香港參加了一個叫“香港X”的計畫,希望把這種高效的資源(不僅是材料、製造,可能還有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能不能複製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過去是比較艱難的,但是我們希望從政策角度更鼓勵它打通這個環節,我覺得這個對香港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它在轉型,過去做房地產、金融、貿易,未來高科技方面怎麼樣能夠抓住中國內地這個大的市場機會。
但是香港因為又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吸引國際人才。我覺得吸引國際人才的這個方面,珠三角也是很有優勢的。
騰訊剛好在深圳,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不管是從高管也好,我們的很多人才,其實也是吸收了很多國外的人才,但是他可能會在香港、深圳兩邊跑,所以這方面我們感觸比較深。我希望這些方面能夠更加開放。
香港過去其實在人才的引入方面是收緊的(過去幾年),我覺得這個長期來說對香港是不利的,這樣大家就越來越隔閡了,我覺得應該是要有一個大的政策方向,然後有類似CIPA計畫,能夠有科技人才的一些綠卡,能夠給一些額度吸引高科技企業,比如說你來入駐,我給你多少的人才綠卡的額度,可以更方便地自由進出,包括稅收等等。不要說進內地要數180天有沒有過,過了180天又得趕緊回去,這就很麻煩,長期下去就非常不方便。
就是這方面能不能再放開一點,這部分不要算180天這種的。所以這個沒有從稅收等等這種角度來全盤規劃,我覺得有一些難推動。我們是從一線的角度來觀察到這種情況。
建議一關於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議
背景
一、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加快建設深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這是國家對深圳新時期賦予的重大使命。建議支持深圳建設創新特區,在新經濟市場准入、行業監管等方面綜合授權、先行試點,率先營造國際領先的創新創業制度環境,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探索新路徑、創造新經驗,勇當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建議
(一)支持深圳在營造創新創業法治環境上先行先試。
創新創業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當前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收益分配、科技創新稅法等方面的法律還不完善,部分現行法津法規難以適應創新創業的新特點、新形勢、新要求。建議支持深圳發揮經濟特區立法權優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率先制定實施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新經濟的法規,為全國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法治環境作出新探索。
(二)支持在深圳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相較紐約、倫敦、北京、上海等國內外其他創新中心,深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建議國家發改、科技等部門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導向,支持在深圳佈局資訊科學、生命科學等國家實驗室,及新能源汽車、下一代通信技術等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採取央地共建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未來網路試驗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三)支持深圳在新經濟准入監管制度改革上先行先試。
深圳在發展新經濟過程中,企業反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與當前監管制度相對滯後的矛盾日益突顯。建議國家發改、科技等部門,支持在深圳開展新經濟市場准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對按現行規定需要審批准入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允許深圳率先制定相關標準規則,建立風險可防可控的管理機制,在市域範圍內開展應用示範;需要進入其他市場時,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總結試點經驗,加強事中事後的協同監管和動態監管,形成規則制度在全國推廣。
(四)支持深圳在構建開放創新體系上先行先試。
我國當前對國外人才的管理規定、國際科研合作機制等,仍有一些不適應開放創新之處。建議國家人社、公安等部門,支持深圳創新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招聘、科研資助制度,完善外籍人才居留權制度,開展技術移民試點。建議國家科技、公安等部門,支持深圳探索鏈接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新機制,建立科研專案全球懸賞制度,試點外籍科學家領銜國家科技專案。建議國家科技、發改等部門,支持深圳發揮產業技術優勢,參與國家對外合作科技夥伴計畫。
建議二關於發揮協同創新優勢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建議
背景
灣區經濟是金融服務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發展的經濟形態。過去幾十年,美國、日本等國的灣區經濟為本國科技發展提供了強大創新動力和完善的生態支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珠三角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已成為國家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政策支持、產業聚集、創新能力、金融服務等領域優勢明顯,有意願、有條件、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灣區,搶佔未來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領先位置。著力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不僅有助於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發展,也有助於促進和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更是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建議
建議國家把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作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深化“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決策,使粵港澳地區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推動粵港澳地區早日成為創新要素高度聚集、科技產業高度發展、創新生態高度成熟,具有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級科技灣區。
(一)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早日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家相關部委、粵港澳三地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共同組成,加強在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創業創新、高等教育、金融服務、服務貿易自由化、出入境事務等政策上的溝通協調。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推動區域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結合區內創新鏈優勢,加快打造開放、協同、覆蓋全過程的創新生態,推動技術、產業、金融、管理和商業模式等融合創新,構建各具特色、相互銜接、協同搭配的組合型政策體系,為粵港澳科技灣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著力吸引國際科技組織在深港建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建設國際科技大專案合作基地,加快集聚全球創新能量。重點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一批國際創新載體,鼓勵企業建設境外產品研發和技術推廣中心。
(二)發揮香港“超級聯絡人”角色,為科技產業創新牽線搭橋。依託香港特有的金融、服務和制度環境,發揮法律、財務、諮詢、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優勢,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實力地位,加快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科技服務產業,推動專利技術創業孵化、應用轉化,搭建覆蓋粵港澳、連通國際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創新技術與產品的供需市場。用好深港河套地區創新及科技園,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示範區、先行區。
(三)堅持不懈引進高端人才,建設全球創新人才“棲息地”。整合廣東“珠江人才計畫”、深圳“孔雀計畫”、香港“優才引進計畫”等人才引進政策,參照美國矽谷等地出臺的人才發展措施,制定粵港澳科技灣區人才培養和引進整體方案,設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國際人才招募基金,提升科技灣區的人才吸引力。發揮粵港澳灣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優勢,組建灣區高校聯盟,推動開展多層面、多領域的交流,探索高考互認、區內轉學和學分互認機制。依託前海、南沙、橫琴自貿區設立國際人才特區,簡化外籍科技人士的就業簽證,放寬入境時長,增加技術移民簽證數量,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綠卡制度。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高等教育建設,鼓勵粵港澳灣區有實力院校與國際知名高校聯合辦學,打造具有高度科技創新能力的灣區高校群。
(四)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產業,為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推動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等在港設立子基金,探索成立國家級香港創新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優化灣區科技和人才環境,為初創型創新企業提供更好資金支持。以區域商務合作為中心、以科技金融為驅動,鼓勵互聯網銀行、移動支付平臺等金融新業態在移動支付、金融安全、跨境人民幣業務應用等方面加快探索、試點互認,促進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打造具有更強國際影響力的科技驅動型金融產業鏈。
(五)發揮強企引領作用,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升級、保持國際競爭力。
推動內地高端要素、產業資本向香港流動,支持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和知識經濟,提升經濟實體化水準。支持內地國家級試驗室、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在港設立研發和生產中心。鼓勵內地企業在港發展高科技產業、“互聯網+”和跨境電商平臺。支持央企和中資企業在港發展知識型、科技型、創新型等產業和業務。發揮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深圳灣創業廣場、南沙(國際)創業基地等“雙創”孵化體系作用,為香港科技人才提供施展平臺,進一步鼓勵香港中小微企業和青年到內地創業。
建議三關於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網路強國戰略的建議
背景
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網路強國的意義
二、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的線民數達到7.31億,線民占人口比例達到54%,其中手機上網用戶數達到6.95億。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已經與傳統金融、醫療、教育、交通、專業服務等行業深度融合。我們應順應這一歷史潮流,充分發揮我國作為世界互聯網最大單一市場的優勢,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網路強國戰略落地。數字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融合創新,提升經濟效率、催化新技術和新業態。它既包括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增量市場,也包括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盤活的生產消費存量市場。經過三十餘年高速發展,目前中國已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發展呈現出消費升級、服務驅動的新特徵。“互聯網+”行動計畫加速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各類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快速數位化。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符合中國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的需求,更能潤滑新舊經濟動能轉換的過程,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經濟的崛起,是中國由網路大國走向網路強國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二、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網路強國中發揮的作用
互聯網企業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引擎,在網路強國戰略中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能力和作用,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六個加快”,為建設網路強國提速換擋。
(一)加快推進網路資訊技術自主創新
科技創新是各國決勝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領域成為全球創新高地。201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33.9萬件,同比增長21.5%,連續6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互聯網公司為代表的科技企業的申請數量屢創新高,體現了產業巨大的創新能力。在看到成績的同時,還要看到我國在移動互聯基礎科研方面積累不足,需要持續投入補齊短板。
(二)加快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
移動互聯網,特別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平臺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的連接成為可能。通過連接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互聯網平臺將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流量優勢開放出來,賦能於個人和各類機構。目前國內基於社交、電商、線上媒體等平臺的個人和中小型機構數以千萬計,通過連接和賦能,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個人的空閒時間和技能通過互聯網平臺變現、大眾通過移動互聯平臺參與公益活動和公共治理、協同設計眾包製造等成為現實。
(三)加快提高網路管理水準和公共服務水準
隨著網路內容的日益豐富,網路空間成為資訊傳播樞紐,多元思想文化在此交流、衝突、融合。網路強國戰略落地需要繁榮發展、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中央和地方主要宣傳部門、新聞單位、重點新聞網站等已經在微信等移動互聯網平臺設立帳戶,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媒體。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政務微信“五百強”榜單,宣傳、公安類政務微信最為活躍,閱讀量大部分在百萬級,單篇最高閱讀量均超過1萬,35%的帳號超過了10萬,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加快增強網路空間安全防禦能力
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互聯網企業著力打造安全的網路環境,構建真正的“網路安全為人民,網路安全靠人民”的氛圍。有國內主要互聯網行業企業組建的第三方網路安全數據共用交換平臺,已積累超過8.5億條惡意網址和詐騙電話等數據。這些數據通過120餘家合作夥伴開放給全社會,日均提供風險提醒超過30億次。
(五)加快用網路資訊技術推進社會治理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社會協同治理轉變。自“互聯網+”行動計畫推出以來,各地積極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在人口龐大、公共服務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高效連接最大程度釋放公共服務潛能。目前微信城市服務已經覆蓋362個城市,專案涵蓋交管、出入境、人社、稅務、戶政、文化生活等30個領域,累計服務用戶超2.3億。交通繳罰、發票驗證、公積金查詢、養老身份驗證等剛需品種已達“秒級”服務,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
(六)加快提升我國對網路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經過二十年發展,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目前,中國互聯網企業通過數字內容輸出、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初步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社交、電商、影視、文學動漫等產品或借助互聯網平臺、或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成功輸出到包括俄羅斯、印度、南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甚至日本和韓國。充分顯示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創造力和影響力。
建議
把我國從網路大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互聯網+”行動計畫推出以來,各行各業積極擁抱互聯網新技術和新應用,政策成效顯著。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們在基礎研發方面仍有短板;區域間、城鄉間網路水準差異顯著;以數位化驅動工業、農業、國防、教育科技、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面臨的網路安全形勢日益複雜和多元。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各方協作,打破目前中國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之間的壁壘、政府機構與行業發展之間的壁壘、國防科技與民用產品之間的壁壘,同時積極推進國際間交流合作,實現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中國社會長治久安。
(一)不斷完善網路基礎設施,提升全社會基礎設施數位化水準。
網路基礎設施是釋放數字經濟潛力、踐行網路強國戰略的物質基礎。加快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提升數字經濟整體表現、加速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連接偏遠地區、縮小數字鴻溝的客觀要求。目前5G等新一代數字通信技術已經成熟,達到商用的門檻,全球通信基礎設施和互聯網行業將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相關行業企業和主管部門應通力合作,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快速穩健落實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和開展網路提速降費行動、超前佈局下一代互聯網的整體目標。
(二)加快推進網路惠民及網路扶貧工程,縮小數字鴻溝。
發展數字經濟是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建議以提升百姓滿意度和生活品質為目標,著力提升數字經濟惠民水準,重點推進醫療健康、教育培訓、就業培訓、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領域的數位化應用普及,推進網路扶貧、精准脫貧,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民生服務協同,鼓勵以移動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具有統一入口的集成化城市服務發展。全面提升民生服務水準,實現民生服務數位化和城鄉服務均等化。
(三)夯實數字經濟基礎,助力存量經濟轉型升級。
隨著“互聯網+”行動計畫的深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提升傳統行業企業運行效率、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漸顯現。但在理念上還是存在著將互聯網經濟作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對立化的趨勢。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包括數字內容消費、雲計算、大數據等“虛擬”的增量,也包括實體經濟數位化、雲化後改變組織形態、提高生產效率所形成的實實在的產出。
未來的社會將不會再有純粹的互聯網企業,所有的“傳統”產業和企業都將融入互聯網的基因,最終達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狀態。因此,也就不會再有所謂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分野和對立,這才是未來“互聯網+”進程真正完成的標誌。完成這一目標,需要監管部門、規劃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互聯網企業和傳統行業通力合作,打破部門藩籬,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升級之路。
(四)創新監管模式和理念,擴展數字經濟發展空間。
創新引領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創新的監管。數字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監管模式和理念的持續不斷創新。基於移動互聯發展出來的分享經濟平臺已經在我國的交通出行、房屋租賃、二手交易等諸多領域蓬勃發展起來,成為連接賦能於人的具體實現方式。有彈性、依靠先進技術、有別於以往“一刀切”方式的新型監管,是營造健康產業環境關鍵,也是培育技術和商業創新的土壤。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磨合,摸索數字經濟的最佳政策環境。
(五)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擴大中國互聯網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互聯網產業整體的崛起已為國際間所認知,但整體來看,中國在互聯網世界的影響力與話語權與產業發展現狀並不匹配。改變這一處境需要各方協作,打破目前中國互聯網產業相對封閉的現狀,積極推進國際間交流合作。將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網路強國戰略,與“一帶一路”戰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重要的國際化方略結合起來,形成合力。
在推動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與發達國家就現有的技術和治理框架進行討論和優化,更應著力在新興技術和新興市場當中宣導中國創造、中國標準,中國規則。新興技術和新興市場中的規則和標準仍在建立過程中,需要借鑒和協商,可以借助我國已經積累起來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發揮我國在國際網路空間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例如,目前有關人工智慧帶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分享經濟的規制、大數據商業應用的管理、較不發達地區的數字開放和數字創新等等,均在國際間引發大量討論。我們應積極參與這些關乎全球互聯網下一步發展方向的重大議題討論,爭取在國際網路空間的話語權。
建議四關於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掌握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的建議
背景
當前,受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我國製造業相對優勢減弱、國內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亟需推動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升級。同時,我國數字內容產業歷經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泛娛樂”等中國特色的產業生態初步形成,湧現了一批世界級的數字內容企業,數字內容產業逐漸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振興與文化強國的重要支柱。另外,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全球文化產業的佈局進一步加快,在內容生產、製作發行、版權合作等全產業鏈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為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奠定了良好基礎。建議充分發揮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自身優勢,打造文化產業中國製造的全球標籤。
一、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掌握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的意義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將有利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為國家戰略提供“軟”支撐。當前,數字內容產品在國際文化服務貿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網路平臺已經成為產品創作、傳播和交流的重要陣地。歐美日韓等文化發達國家與地區將發展數字內容產業作為重要戰略,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權。
同時,我國的數字內容產業實現了持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泛娛樂”等中國特色的數字內容產業生態初步形成,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內容生產、發行與消費市場之一。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路遊戲用戶3.91億、網路文學用戶2.97億、網路視頻用戶5.04億、網路音樂用戶5.01億。騰訊、萬達、阿裏等企業不斷佈局全球性內容生態,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驗與資本實力,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數字內容企業。與此同時,我國數字內容產品正在逐漸得到國際文化市場的認可。
數字內容產業具有轉方式、調結構、促消費、擴就業的獨特作用,大力發展和壯大數字內容產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重要舉措。在中央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過程中,我國應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積極佈局全球文化產業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搶佔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的世界標籤。
二、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掌握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在全球文化市場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績,但尚需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市場培育,面臨著創新環境不佳、優質內容與優秀人才匱乏、國內外政策壓力等問題,制約了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
(一)社會對數字內容產業正面評價不足,與其戰略位置不匹配。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數字內容產品品質大幅提升,審美、內涵、情節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但當前社會對其的認識仍然不足,尚未形成對產業發展有利的輿論環境,甚至影響到行業政策的制定和頂尖人才的進入。在美國,多數家長認為視頻遊戲在其子女的生活中起到積極作用,包括提供精神層面的模擬和教育,有助於開展社交活動和促進家庭成員感情等。實際上,隨著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數字內容產品的積極作用正逐漸顯現。例如,我國網路文學作品不僅增強了廣大線民重拾閱讀本土作品的興趣,而且成功輸出海外,成為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我國原創優質內容匱乏,與全球巨大文化市場不相匹配。在國外,動漫、遊戲早已“全民化”,而在國內,許多創作者仍將這類產品定位在低齡觀眾上,缺少想像力和娛樂元素。近年來,市場上雖然出現了如“喜羊羊”、“熊出沒”等國產知名IP形象,但其並沒有顯示出足以影響世界的精神內涵。反而我國經過長期歷史積澱的優質IP形象,比如“孫悟空”、“熊貓”、“花木蘭”等,是通過迪士尼、夢工廠等國外文化巨頭賦予其現代內涵和帶動起重新廣泛傳播的。
(三)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高端人才稀缺,與數字內容市場的繁榮不相匹配。我們發現,在網路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儘管我國網路文學出海成績斐然,但歐美市場的運營依然處於小作坊階段,部分原因是因為兼通中國文化與歐美閱讀習慣的高質量翻譯人才匱乏。同時,由於缺少熟悉海外市場以及文化差異的推廣運營人才,中國企業在開發海外市場時大都採用授權代理的模式,通過與本土運營商合作進行市場拓展,未能完全掌握市場主導權。
(四)數字內容產業面臨國內監管和國外政策門檻的雙重壓力。隨著我國數字內容產品海外滲透率的提高,部分國家或地區開始採取市場保護措施,通過出臺或保留部分限制性政策法規、徵收高額稅費等形式,降低中國遊戲企業在其市場上的影響力和份額。在國內,由於數字內容產業涉及領域眾多,往往因多頭監管造成審批監管週期過長,增加了企業負擔和經營難度,不利於數字內容企業的發展創新。
建議
在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進程中,充分發揮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推動數字內容產業成為國家支柱產業,對於我國掌握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具有主要意義。
(一)重新定位數字內容產業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數字內容產業廣泛輻射到電信、出版、通信、廣播電視、工業設計、玩具製造、軟體開發、電腦硬體生產等眾多行業,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文化產業的邊界,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也成為兼具國家軟、硬實力的重要體現。韓國為了適應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潮流,提出政府將致力於應對數字融合在內的政策環境的變化,從創作、流通等整個內容產業價值鏈上,確保韓國擁有世界水準的文化競爭力。在英國,文化產業被稱作創意產業,其在1993年公佈了《創造性的未來》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目前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英國六個戰略經濟產業之一,並在世界上具有相當影響力。前不久,我國出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數字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國的《文化產業促進法》已經醞釀多年,但仍主要集中在產業層面,希望能夠統籌考慮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作用,綜合提升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強翻譯與運營人才培養。
建議政府能夠將更多的翻譯資源、優秀翻譯人才、翻譯補貼向數字內容企業傾斜。比如,根據網路文學“走出去”的需求,與境外政府合作開展類似“優秀翻譯人才培養計畫”,為企業牽線搭橋。在高等院校中培養對於中國文化有較深研究的域外人才,設立翻譯專項補貼吸引國內優秀人才等。以此幫助網路文學企業更好的將中國的網路文學作品翻譯成外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文字,將傳統中華文化傳送至境外,逐步讓外國人接受喜愛我們的文化,並最終消除文化貿易逆差等現象。其次,建議我國推進與海外高校和培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意設計、行銷和管理人才,幫助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國際化創意水準,加強海外運營團隊建設,積累海外管理經驗,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三)為我國數字內容的創作、創新營造適度寬鬆的政策環境。
在內容監管方面,堅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的原則,實施“底線監管”,激發大眾的創作熱情。在審批流程方面,探索建立事中、事後監管與行業自律、守信激勵、黑(白)名單等相關配套的工作機制。在應對創新方面,對電子競技、直播及VR、AR、LBS等與國際基本同時起步的新模式、新技術採取包容鼓勵的政策。
(四)加強海外市場培育與維權。
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也將逐漸由過往國際秩序的遵守者、參與者轉身成為制定者。首先,政府應利用外交外事等資源,引導與幫助優秀民族企業“走出去”。我國企業應加強與國外優秀企業的交流合作,通過投資並購、版權合作、聯合運營等多種方式推廣我國優秀數字內容作品,並持續強化內容的衍生開發以及市場的開拓培育。同時,隨著我國數字內容產品在海外市場所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盜版侵權問題愈加突出,希望國家從政策、立法、外交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和鼓勵,如組織海外維權方面的研討會、搭建海外維權服務平臺、建立專項維權補貼制度、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企業海外維權管道,以幫助和指導國內企業有效應對海外盜版問題。
建議五關於加強大數據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保護的建議
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以資訊化為標誌的現代科技產業在全球多個領域已處於領先位置,網路強國戰略開始全面實施。與此同時,作為重要基石的網路安全卻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其中大數據環境下的個人資訊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個體權益、公共秩序、國家安全均受到嚴重影響,因而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加強大 數據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保護,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
(一)個人資訊安全問題全球化
有研究報告顯示,去年全球發生的網路安全事件多與個人資訊相關,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例如我國准大學生徐玉玉被騙學費悲憤離世、雅虎公司15億用戶資訊被盜、美國大選“郵件門”等事件。另據報導,日本、韓國、印度、墨西哥等國家的政府或軍隊網站也於去年期間先後遭到駭客攻擊,導致大量個人資訊數據被盜,引起所在國家政府和民眾的恐慌。
(二)個人資訊安全問題全民化
根據今年1月12日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網路犯罪已占犯罪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據2017年1月公佈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線民規模已達7.31億;另據《中國線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我國54%的線民認為個人資訊洩露嚴重,84%的線民親身感受到由於個人資訊洩露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經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個人資訊洩漏正是詐騙等多發惡性網路犯罪的重要源頭,現已對我國廣大民眾的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威脅。
(三)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產業化
非法獲取個人資訊的犯罪人員多以團夥形式作案,目前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多層級黑色產業鏈條,具有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等特徵。以常見的釣魚盜號作案流程為例,通常就包含技術人員開發程式、搭建網站,管理人員出租平臺、提供伺服器,盜號人員發送含有釣魚鏈接的短信或者電子郵件,其他非法人員又會利用竊取的帳號和密碼從事詐騙、敲詐勒索等下游違法犯罪活動。
二、個人資訊安全保護面臨的主要難點
(一)個人資訊高速增長交錯複雜
網路化、資訊化帶動社會發生深刻變革,個人資訊已然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核心要素。在大數據環境下尤為如此,每個個體本身就擁有多重資訊,同時還與政府、商家、網站平臺,以及其他個體的資訊相互關聯,具有較高的社會屬性和市場價值,持續快速增長。正確使用有利於繁榮經濟,便捷生活,反之則有可能發生危害後果。因此,與僅就個人身份、肖像、名譽等隱私權的保護相比,如今的個人資訊安全保護問題愈加交錯複雜。
(二)黑色產業規模龐大分工專業
據警方披露,當前我國網路非法從業人員已超過150萬,黑產市場規模已達到千億元級別。高額的經濟回報,較小的難度要求,較低的犯罪成本還會引誘更多的群體加入。專業駭客挖掘漏洞實施入侵,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便利與外勾結,不法人員通過社工方式批量撞庫或者釣魚盜號,均是造成個人資訊洩漏的重要原因。此外,隱藏在深處的暗網市場,非法交易公民資訊的數量更是觸目驚心。單在去年警方破獲的某一起案件中,被查獲疑似洩漏的個人資訊數量就多達20億條。
(三)社會治理模式滯後壓制不足
面對掌握技術、成長迅速、體系龐大的網路黑產鏈條,政府和相關行業仍舊在採用局部對抗、個案打擊的傳統模式,廣大民眾的網路素養也參差不齊,依賴有限的安全意識予以防範。此外,受制於法律規範不夠細化,行業標準尚未統一,對問題嚴重程度認識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正義力量難以對黑色產業形成持續、有力的壓制,間接加劇了當前的嚴峻形勢。
建議
2016年4月19日,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維護網路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線民共同參與,共築網路安全防線。”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維護網路安全,加強大數據環境下個人資訊安全保護,需要堅定不移的依託社會共治,聯手對抗網路黑產。對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議強化政府管理與推動社會共治並行
強化政府綜合管理,構建網路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完善個人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機制,加大對洩露、販賣、以及非法提供個人資訊等行為的查處力度,建立健全資訊洩漏的公告和報告流程;同時,由政府牽頭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合作平臺,通訊、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發揮各自優勢,共用整合安全能力,推動社會共治的全新模式,有效保障個人資訊安全。
(二)建議加大打擊力度與加快法制建設並行
對侵犯個人資訊、電信網絡詐騙等新型網路犯罪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尤其要針對非法獲取大量數據資訊的駭客人員、內外勾結權力尋租的數據管理人員從嚴從重處理,形成強大的震懾力;同時,深入研究侵犯個人資訊及其上下游的違法犯罪形態,加快法制建設步伐,推進法律適用和落實執行等配套機制,切實提升犯罪成本,使個人資訊安全的法律保護形成閉環。
(三)建議加強行業自律與加速標準制定並行
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應加強自律和自我約束,對個人資訊謹慎採集,妥善保管,合理運用,保障用戶知情權,充分運用機器學習、模型搭建、資訊識別等技術能力,積極配合執法機關嚴加治理個人資訊買賣等違法行為;同時,在政府主管部門牽頭下,加速各個行業統一標準的制定工作,構建個人資訊的分級分類保護體系,完善對相關崗位工作人員的規範管理和有效監督。
(四)建議施加重點保護與開展廣泛宣傳並行
對未成年人、在校學生、留學生、醫院患者等群體,以及金融、證券、房產、快遞、機動車、互聯網等行業的個人資訊數據施加重點保護,監管到位;同時,廣泛宣傳個人資訊安全保護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多用典型案例幫助民眾瞭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採取多種互動形式增進政府、行業、線民之間的瞭解與互信,攜手提升全民的網路素養與安全防範意識。
建議六關於加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建設的建議
背景
網路強國戰略作為我國“十三五”十四大戰略之一,其順利實現離不開作為網路原住民的未成年人的努力和奮鬥。樹立健康科學的網路觀,強化“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和“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的觀念,多管齊下,持續有效的加強對未成年線民的引導和教育。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也是網路空間未來的主要建造者和參與者。一方面,青少年線民數量激增。另一方面,未成年人首次接觸網絡的年齡也越來越提前。據對北京、浙江、廣東四川等8個省、直轄市的調研結果,未成年人首次觸網最集中年齡段已經由15歲降到了10歲,占46.8%。網路已經成為廣大未成年人休閒娛樂、獲取知識、學習交流的重要管道,民眾生活的“衣食住行”全面與網路融合。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是防範和應對未成年人使用網路風險的必要途徑。
網路風險的誘發因素極其複雜,具有很高的隱蔽性,而多數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缺乏辨別與應對經驗。這也對政府、社會、教育機構與互聯網企業提出更高的共建要求。因此,加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建設的需求也愈發急迫。
近期,騰訊回應主管部門號召,積極探索嘗試,在“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基礎上,在業內率先推出“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臺”,為家長指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健康消費提供更多監護輔助措施。主要包括:實名認證並綁定未成年人遊戲帳號、子女登錄遊戲及消費即時提醒、消費限額、遊戲時間提醒等資訊同步機制。邀請了未成年用戶的家長全程參與設計、體驗並優化平臺功能。
建議
關於全面加快建設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構築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同心圓的建議
(一)凝聚共識,以科學網路觀指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建設。
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互聯網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並就共同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安全風險形成廣泛共識。打破政府、教育系統與互聯網產業之間的藩籬,推動多方更加密切的溝通互動,增進瞭解與互信,著重解決學校、家庭網路安全教育與互聯網行業發展脫節的問題。以平等的姿態加強與未成年人線民的溝通交流,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產生抵禦網路侵害的“抗體”,培養未成年人科學正確的網路觀,形成健康良性的網路消費習慣。
(二)綜合治理,為未成年人成長營造安全可靠的上網環境。
重拳打擊網路詐騙、網路傳銷、網路違禁品交易、盜取和販賣未成年人個人資訊等各種形式的網路犯罪,斬斷網路黑色產業利益鏈條,確保安全有序的網路生態。加大對網路謠言、網路暴力、網路淫穢色情等違法不良資訊的整治力度,維護清朗健康的網路空間。關注和重視網路欺淩、網路過度使用、網路不良接觸等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問題,綜合運用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多種手段,科學預防、疏導和干預、矯治。
(三)加強教育,提升青少年網路媒體素養增強辨別能力。
媒介素養的核心內容是教育受眾如何使用媒介以及對媒介資訊進行理性解讀,並科學借助媒介發展自身的能力。在目前的傳統教育體系中尚處缺位狀態。建議教育部門能夠整體協調,制定網路媒介素養教育的統一規劃,將其納入中小學課程範圍,並加強相應師資力量的培訓。
(四)產業引導,鼓勵適合未成年人的網路文化產品的生產消費。
政府部門應當鼓勵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生產更多優質、科學、趣味的網路文化產品,對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資訊形成擠出效應。鼓勵支持以未成年人為主要用戶群體的網站、應用軟體的發展,為未成年人提供適齡的網路空間環境。鼓勵未成年人通過科學合理使用網路,拓展視野、獲取知識、參與社會生活,並最終成為健康文明網路文化的生產者、宣導者和推動者。
(五)協力同心,共同建設高效科學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
未成年人網路保護關係到成千上萬個家庭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需要家長、學校、相關部門和互聯網企業共同行動,相互配合,構築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同心圓。
政府主管部門進一步推動科學立法和政策引導,從保障未成年人權益和健康成長視角,明確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主體責任,著眼長期、立足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路徑,並引領各方,督促執行。
監護人作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首要責任人,不斷主動提升網路素養,切實履行對未成年人上網的教育、引導、監督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學校等教育系統加強網路教育規律的研究,將網路安全教育、網路素養教育納入基礎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
教育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發揮專業優勢,在網路素養教育、網路心理傷害預防、網路不良行為干預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互聯網企業要守法自律,不向未成年人銷售不適合的產品,同時發展和利用人工智慧、機器深度學習等新技術,更精准的向未成年人群體提供與其成長階段相匹配的資訊資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未成年人及監護人開發提供各類便捷有效的“輔助監護”技術和工具。同時,大力宣導在互聯網行業內形成規範、統一、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行業標準。
建議七 關於全面推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建議
背景
一、我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背景和現狀
在城鎮化和城市建設中秉持綠色理念,有助於我國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打造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保型城市。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就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這是首次在中央層面,對海綿城市進行了定義和頂層部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重點、方向和路徑,指出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隨後,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水利部等國家部委陸續出臺了具體的工作舉措,於2015年和2016年分兩批篩選了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西鹹新區、福州、珠海、寧波、玉溪、大連、深圳、上海、慶陽、西寧、三亞、青島、固原、天津、北京等30個城市片區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截至2016年底,全國30個國家試點城市和88個省級試點城市的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已經全面展開,建設進展較為順利,試點城市對全國各省其他城市的示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與此同時,各試點城市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方式。比如,作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深圳正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深圳本土企業,騰訊積極回應政府號召,與深圳市政府及相關環保組織合作,利用騰訊技術優勢,嘗試搭建海綿城市智慧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對氣象數據、雨水彙集量、土壤濕度等等,進行全面監測,並在雲端即時整理和分析,幫助政府部門進行決策。
二、我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面鋪開,在一些重點和領域上取得了初步效果。也要看到,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工程,牽涉面較廣,涉及到理念轉變、法律法規、基礎設施、全民參與等各個方面。從目前我國實踐來看,還需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與支持有待加大。目前,與海綿城市建設較為相關的法律主要有城鄉規劃法、水污染防治法、城鎮污水與排水條例。雖然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內容在裏面有所體現,但是由於施行時間較長、規定不夠具體等原因,難以在操作層面上落實到位。從我國近幾年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開展水環境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實踐來看,也遇到了管理機制、建設方式、主體責權利不清等問題。特別是,海綿城市涉及規劃建設方方面面,又融入了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運營管理、生態公益設施建設等內容,現有的法律法規條例已不能完全適應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
二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科技含量需要加強。城市的運營管理是未來我們要長期面對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如何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收集城市水務、天氣、土壤濕度等各類動態數據,實現智慧管理,支撐海綿城市設施更好地發揮調度、排澇、涵養水源等作用。從目前的實踐看,各地還處於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對於建設標準、數據收集、聯網管理等問題研究思考仍不夠全面。現階段,試點城市綜合資訊管理平臺的建設目標,主要還停留於完成試點考核的層面,離實現職能部門業務整合、智慧水務管理、數據深度共用和綜合資訊決策,搭建基於海量數據的智慧化運營管理模式,還有較大距離。
三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社會力量參與有待挖掘。現階段,海綿城市建設以政府行政推動為主,還沒有形成市場化體制機制與行政管理手段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加上建成區、新建區之間的建設難度差異,導致雨水管理責任分配不盡合理,企業和物業主體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不高,政府單一推動相關工作的難度也較大。而社會資本方參與的獲利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財政返還,尚未實現穩定可持續的運營收入。
四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全民認知度需要提高。雖然試點城市採用了多種媒體和方式開展宣傳參與活動,但是由於不夠廣泛和專業技術較強等原因,在全社會引起的正面反響並不明顯。許多居民對海綿城市的整體理念瞭解不夠全面,對於通過哪些具體行動助推海綿城市建設也不夠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全民參與。
建議
(一)完善海綿城市建設法律法規,明晰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 務。
通過總結試點城市相關經驗和問題,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條例修訂的工作或研究海綿城市單獨立法問題,對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各項現行標準和指南進行修訂或者新編。在全國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可考慮由深圳等具有立法權的國家試點城市,先行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立法嘗試。
(二)加快探索海綿城市智慧化管理運營模式。
把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採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將涉及到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環境績效的全過程數據進行綜合管理,實現智慧水務和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在行政管理領域,建成集監管決策、專案建設、運營管理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省—城市綜合資訊數據平臺,把社會資本參與方引進平臺參與監督管理、考核評估;在社會參與層面,建成較為廣泛的資訊監測收集、綜合管理雲平臺,實現更廣範圍的數據收集、上報和處理。
(三)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國際交流。
借鑒發達歐美、日本等國家相關城市經驗並參考碳排放交易機制,儘快研究並試點開展雨水管理收費制度和雨水排水權交易制度。同時,針對社會資本參與,出臺獎勵、補貼、貸款或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主體和物業主體參與到海綿城市建設中來。強化按績效付費的市場化資金管道和市場化調節手段,真正落實按照流域或排水分區、基於城市規劃建設管控、控源截汙的海綿城市建設和水體治理目標。
(四)提升海綿城市的社會認受度。
海綿城市是一個整體概念,包含了城市供水、排水、節水、防澇、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等相關工作。在宣傳方式上,可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手段,把海綿城市建設特別是與公眾密切相關、代入感強、互動性高的內容以新的技術整合起來,在重點社區、廣場、公園等進行體驗式、參與式的宣傳活動。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快建立互動式的舉報、評價、獎懲的資訊平臺,宣導綠色節約、清潔環境理念,鼓勵形成社會參與、全民共治的海綿城市建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