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的維度看——荀子思想的價值理念
5月20日上午,神鉦書院在文廣新體局三樓多功能廳舉辦神鉦大講堂第九期講座,由邯鄲荀子研究學者荀馬新民主講《荀子思想與當代世界》。
荀馬新民主講《荀子思想與當代世界》
隨荀馬新民老師到來的還有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誌社駐河北辦事處主任杜振興、河北工程大學荀子研究所副所長張紹恩。神鉦書院院長安秋生、副院長王世忠、姚鴻軍等五十餘人參加講座,共同學習交流荀子趙文化的思想。
荀馬新民,荀子研究學者,邯鄲學院客座教授、河北工程大學荀子研究所研究員、邯鄲荀子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紫山》主編、馬來西亞中華國學書院顧問、世界中華文化研究會總會秘書長等。
荀子(約西元前311年子前21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諸子百家之集大成者。生於趙,學於齊,政於楚,遊說於燕、趙、秦等國。批判吸收了先秦諸子學說,創新拯救了儒學,核心價值觀為“隆禮重法、創新自強”;政治主張禮法並重,經濟主張開源節流等等,被史學家譽為後聖、世界社會學的鼻祖。
重要的是荀子對天地人及社會的認識是客觀理性的,核心價值觀“隆禮重法,創新自強”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潮流。在荀子思想的寶庫中,有取之不盡的寶藏。諸如政治思想中的“隆禮重法、德主刑輔”;經濟思想中的“開源節流、以政裕民”;軍事思想中的“君民一心”;教育思想中的“塗之人可以為禹”等等,都是很值得我們悉心鑽研、形成專論,而用來指導我們實踐的。
荀子思想三大來源:儒家、法家、道家及諸子百家
荀子思想三大組成部分:
1、天地觀:天人相分,天道自然,天是天,人是人,君王不是天;人要瞭解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論》)“天能生物,不可辨物;地可載人不能治人。”(《禮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論》)
2、人性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化性起偽。
3、社會觀:明分使群,維齊非齊。人可以群,動物不可以群,不可以明確分工,分等級;絕對平等不可能,承認差別,縮小差別。
隆禮重法:禮是根本,法是手段,是補充,是不得已而為之。
創新自強,只有創新才可以推進社會發展,想要享受人們尊敬,過上好日子,要靠自己爭取。
荀子強調人本性惡,善良是後天修為得來的:“性惡論”是荀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悖,與基督教的“原罪說”相近。其實,荀子在〈性惡〉篇中,開篇就已指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裏強調的不是人之性惡,而是強調教育與受教育的重要,人的善良是靠後天教育、後天修為(而不是偽裝)才可以得到的。“偽”是古漢語的通假字“為”,即“修養作為”。
自強,是荀子思想中的精髓只有自強,人才不會被奴役、才能被認可、才能升遷和富有,並獲得社會尊重。
講座上,馬老師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荀子風采,最突出的感受是“接地氣”,將深奧的理論深入淺出的演化為生動的故事。他說,21世紀的世界,要追求客觀理性的民主自由,還要從荀子中尋求答案。今後20年,荀子研究,將引領國際社會政治思想研究,荀子的“隆禮重法”思想,進而可能成為指導社會和平發展,科學進步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