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編輯:陌歸 更新日期:2017-6-12 阅读次数:1171
  

馬氏文化之——馬姓的遷徙


    

    秦漢時期

    西元前229年,秦軍佔領趙國都城邯鄲,大肆屠殺趙奢子孫。趙奢子孫留存下來的,少數仍留在河北。大多數則逃往外地。他們主要逃往陝西、山東、河南、山西一帶,並在當地定居下來,傳宗接代。其中,陝 西扶風的一支,發展為馬姓的望族。

    留於河北的一支,西漢末年出了一位英雄,他叫馬適求,是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新莽地皇元年,馬適求謀舉燕趙兵誅殺王莽,然而由於準備不充分,事敗後被殺。王莽又派人搜捕他的同黨,株連同族及郡國豪傑數千人。這是西元前229年秦軍大肆屠殺趙奢子孫以來,河北馬氏的又一次大災難。

    遷往山西的一支,西漢時出了一位馬適建,字子孟,是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人。元鳳元年,武都氐族人起義,馬適建以執金吾身份,與龍額侯韓增、大臚鴻田廣明領兵平定了這次叛亂。可惜不久後,馬適建因為殺人而下獄,後來在獄中自殺了。

    遷往河南南陽的一支,後來一分為二,主要居住於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以南)及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一帶。這兩支馬氏有乃祖趙奢遺風,在東漢初年皆以武功封侯,亦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棘陽一支馬氏的振興者為馬成,西漢末年人,字君遷。他年輕時只是個小縣吏,後來跟隨劉秀起兵打天下,不久就升任縣令。劉秀即位後,馬成被任命為軍都尉,從此走上戎馬之途。建武四年,劉秀拜馬成為揚武將軍,並命他帶兵平定叛軍李憲之亂。馬成凱旋歸來,並以此功封為平舒侯。建武八年,他又隨馬援大破隗囂,事後留於當地,任天水太守。第三年,又拜為中郎將,領兵平定武都之亂。建武十四年,馬成屯兵中山、常山一帶,以防備北疆戰事重起。他築堡壘,修烽燧,嚴加防範,北邊得以久安無事。後來,馬成又改任中山太守,改封金椒侯。馬成去世後,其於馬邑世襲侯位。馬邑過世,其子馬醯襲襲位,桓帝時因罪失封國。延熹二年,馬成玄孫馬昌又被封為蓋陽亭侯。

    湖陽一支馬氏的振興者馬武,西漢末年人,字子張,年輕時曾因避難,客居江夏很長時間。王莽末年,競陵西陽三老起兵,馬武前往投奔,後隨之歸從綠林軍。最初馬武任侍郎,後來拜為振武將軍,隨劉秀打敗王尋、王郎割據勢力。劉秀即位後,馬武先後任侍中、騎都尉,又以軍功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他與虎牙將軍蓋延等討平劉永之亂,並因軍功封為捕虜將軍。第二年,又以領軍擊敗龐萌之功,改封楊虛侯。建武六年,馬武又協助馬援敗退隗囂。建武十三年,改封為俞p侯,領兵屯田曲陽,防衛匈奴進犯。建武二十五年,馬武又以中郎將身份,領兵擊退武陵蠻夷。明帝初年,他又與諸將擊敗西羌。凱旋回京後,明帝將他的封邑增加到1800戶,在當時可謂富豪侯門。馬武嗜酒,為人豪爽敢言,不拘一格。他常常醉酒後當著皇帝的面議論批評同僚而毫無避諱。   皇帝雖然也防範忌諱功高震主之臣,然而馬武卻每每能從容爽然以待。  永平四年,馬武過世,其子馬檀襲為楊虛侯。不久,馬檀因其兄伯濟參  與楚王劉英謀反一事牽連,被削去爵位。安帝永初七年,鄧太后又封馬 武的孫子馬震為謬亭侯。馬震過世後,他的兒子馬側世襲封爵。

    山東的馬氏早年一直不甚顯貴,只是東漢時出了一名太尉馬英。馬英字文思,兗州蓋縣(今山東沂源東南)人,安帝時任太僕。元初二年,升任太尉。當時征西將軍任尚因過被充軍抵罪,馬英與司空李邰,奉大將軍鄧騭的旨意,將他私自赦免。後來尚書查核此事,二人一併受到處分。



    

    山東的馬姓除趙奢的後代外,還有由馬矢氏改為馬姓的馬宮的子孫。馬宮字遊卿,東海威(今山東微山)人,研治嚴氏《春秋》,頗有聲名。馬宮本姓馬矢,從學後改姓馬氏,正如趙奢子孫馬服氏,省文去字而改為馬姓。馬宮最初以射策科任侍郎,遷楚長史,不久改任丞相史司直。後歷任青州刺史、汝南太守、九江太守。所在之處,皆有聲名與政績。隨後,又被征為詹事,拜為右將軍。平帝時,大司徒孔光改任太師,馬宮就代他為大司徒,並封為扶德侯。孔光去世後,馬宮又代他為太師,並兼司徒。哀帝時,曾參與議定哀帝祖母傅太后的諡號。元始中,王莽將太后陵遷回定陶,並誅殺當時參議諡號的官員。馬宮趕忙上書請罪,並主動交上太師、司徒印綬,以扶德侯回鄉。王莽稱帝後,拜任他為太子師,後終老於任上。馬宮的子孫遂繼其傳統,改馬矢而以馬為姓。

    湖北的馬氏東漢末年出了二兄弟——馬良、馬謖,二人同馬騰、馬超父子一樣,以軍事起家,並且也因為轉戰的緣故,為馬姓的傳播,尤其是馬姓在四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其兄弟五人皆有才名。鄉里流傳著這樣的諺語:“馬氏五常(五兄弟皆以常為字),白眉最良”,這是因為馬良眉中間有白毛。劉備佔據荊州時,任馬良為書記。後來劉備與諸葛亮入蜀,馬良仍留守荊州。在寫給諸葛亮的信中,馬良稱他為“尊兄”,二人可能結為兄弟,也可能有姻親關係。後來馬良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不辱使命,頗得孫權禮遇,為孫劉早期的聯合做出了貢獻。劉備稱帝後,拜馬良為侍中。不久,蜀國攻打東吳,馬良奉命領兵招納五蠻溪夷,蠻夷諸將欣然歸降。劉備兵敗夷陵時,馬良遇害身亡,其子馬秉拜為騎都尉。

    南北朝隋唐時期

    南北朝時期,馬姓的發展仍以郡望扶風及發源地河北為主,只是在扶風及河北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扶風的馬氏以今陝西涇陽及眉縣尤其以後者為盛。

    馬文恭 扶風(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曾追隨南朝宋世祖,被任命為中兵參軍。因征戰中屢立軍功,宋世祖即位後,被授為文恭遊擊將軍。

河北馬氏則以今武陽、獻縣、邯鄲分佈較廣,並分別有名人逸士出現,為河北馬氏振興門庭的主要人物。

    馬光,字榮伯,武安(今河北邯鄲)人,少時聰悟好學,尤精通三禮。入隋後,被征為太學博士,由於博學得到諸儒的敬服。起初,馬光教授於瀛州、博州之間,聚門徒數千人。征為太學博士後,門徒多遠奔至長安,繼續到他的門下學習。當時人們傳頌,山(太行山)東言三禮者,自熊安生後,就只宗馬光一人而已。

除扶風及河北馬氏繼續發展之外,這一時期,江蘇亦有了馬姓。如馬明,字也朗,就是南朝陳時盱眙(治今江蘇盱眙東北)人。他曆仕梁、陳兩朝,建有戰功,後死在征戰中。

    在我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隋唐及其後的五代,馬姓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期間,除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原有的馬姓得到發展外,江蘇、浙江、北京等地也出現了馬姓。

    唐代,河南馬氏較為有名,尤其唐末五代,自從河南馬殷建楚後,河南馬氏便顯貴一時。馬異,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興元間登進士第。馬異與當時著名詩人皇甫浞、盧仝等交情很深,尤其與盧仝關係密切,兩人有《結交詩》互相酬答。《全唐詩》錄其詩四首。據《暨陽扶風馬氏宗譜》,馬異為馬援第二十一世孫,祖上遷至河南。

    馬祖 唐代僧人,即道一。本姓馬。後人尊稱“馬祖”。曾長期在江西傳揚禪學,故又稱“江西馬祖”,漢州什邡(今屬四川)人。馬祖初師事懷讓,學禪十年。後到建阻 (今屬福建)佛跡嶺、臨川(今屬江西)、南康 (今屬江西)龔公山等處傳揚禪法。大歷年間,馬祖居住鐘陵(今江西南昌附近)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禪宗至此大盛。所傳宗旨,時稱“洪州宗”,死後諡號“大寂禪師”。

    唐末五代時,餘杭(今屬浙江)也有了馬姓。馬綽即為唐末五代時餘杭人。他起初與錢(钅+戮-弋)追隨董昌,並與錢謬為姻戚。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紹興)稱帝時,馬綽棄家投奔錢(钅+戮-弋),被任命為諸城都指揮使,後累遷鎮東軍節度副使、睦州刺史、加檢校太尉。

五代時,今北京也有了馬姓,多是由河北馬氏遷來。五代時馬鬱,即為範陽(今北京)人,早年任幽州的下級文官,後事晉王李克用,累官至檢校司空、秘書監。馬鬱言辭縱橫,下筆成文,為人輕俊灑脫,後死於太原。

    唐朝時江蘇馬氏發展尤快,主要分佈於鎮江、東海、徐州等地。馬懷素,即唐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字惟白,他博通經史,後登進士第,官至左臺監察禦史。武則天長安年間,懷素奉命審問崔貞慎、獨孤諱被武則天密臣張易之誣告一事,不肯曲從武則天命令,並親自與武則天辯難,貞慎等才得以免罪。玄宗時,懷素歷任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兼昭文館學士,一時顯赫於朝中。

    馬戴 唐代曲陽(今江蘇東海西南)人,祖籍華州(治今陝西華縣),字虞臣,會昌年間考中進士,後官至太常博士。馬戴富有才情,在當時享有盛名,尤其擅長作五言律詩,且與當時著名詩人賈島、許棠、姚合等關係密切,常常互相唱和往還。他的詩作很多,但大多散亡了,留存下來的收錄在明代人輯錄的《會昌進士詩集》。



    

    宋元明清時期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流徙,到了北宋,馬姓的分佈更為廣泛。

    唐代江蘇的馬姓主要集中在蘇北,尤其是徐州、鎮江一帶。到了北宋,江蘇馬姓南移,宜興也出現了馬姓,並且出了一位史學家馬令。馬令,北宋常州宜興 (今屬江蘇)人。他的祖父馬元康博覽經書,勤於著述,他曾經搜求舊史軼聞,準備編寫南唐史書,可惜未及動筆,就去世了。馬令繼承先祖遺志,苦覓資料,著成《南唐書》30卷。

    北宋安徽的馬姓主要在今天的合肥與廬江。北宋初年進士馬亮,字叔明,就是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他先後任大理評事、常州通判。宋仁宗末年,升任尚書右丞,不久改任太子少保。

    馬仲甫 北宋進士,字子山,廬江(今安徽廬江)人,最初任登封縣令,不久轉任臺、瀛、秦、亮、許、揚等州,又曾任夔路轉運使、淮南發運使、天章閣待制。所任之處,皆能為當地百姓興利除弊,為稱譽一時的名吏。

    北方甘肅、山西的馬姓也得以發展,南宋時狄道(今甘肅臨洮)人馬擴,字子充,北宋末年隨父親馬政出使金朝,並結下海上之盟。靖康元年,馬擴在西山結夥紮寨,抗擊金兵侵略,被俘。建炎二年,馬擴擺脫金人監視,逃到五馬山寨(今河北贊皇東),被推為首領,擁信王趙榛(一說為燕人趙恭冒充)為王,聚眾,繼續抗擊金人入侵。後來五馬山寨被金兵攻陷,馬擴輾轉到達揚州,不久被南宋朝廷解除了兵權,任樞密院副都承旨。紹興九年,改任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解職後閒居家中。

    馬賁 北宋河中 (今山西永濟西)人,徽宗時為畫院待詔,工畫花鳥、佛像、山水,尤長於小景。馬氏家族以畫藝聞名於世,其後裔眾多,皆為振興山西馬氏做出貢獻。馬賁作品見於著錄的有《溯(束鳩)圖》、《秋塘水禽圖》等。

    此外,北京、山東、河南的馬姓也有了發展。北宋初年北宋時山東馬氏出了兩位名臣,遂使山東馬氏大振。一是馬伸,字時中,宋東平(今屬山東)人。經聖年間,登進士第。曾師從著名學者程頤,後歷任郫縣丞、西京法曹、監察禦史等職。張邦昌稱偽楚皇帝時,馬伸寫信勸說邦昌奉迎康王趙構。高宗即位,馬伸升任殿中侍禦史,並奉詔誅殺張邦昌。後因屢次上書極論權臣黃潛善、汪伯彥不法誤國,為黃、汪陷害,被貶官朝外,不久冤死途中。

    另一位為馬默,北宋單州成武(今屬山東)人,字處原,進士及第。馬默初為須城縣令,後升任監察禦史,主張應以實績任免官吏。後采馬默改任三司鹽鐵判官,因論王安石新法不便,被貶為濟、兗二州知州。之後,歷任司農少卿、河北都轉運使等職。

    靖康之難中,徽宗、欽宗被金軍俘虜而去,金軍佔領開封,北宋滅亡。趙構僥倖免陷金營。靖康二年,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由於北方連年戰亂,金軍南侵,北方許多大族及北宋官員都紛紛南渡。北方馬氏也隨之南遷,從而壯大發展了南方馬氏的隊伍。並出現了一批馬姓名人。

    馬興祖 南宋畫院待詔,為河中(今山西永濟西)人,世代家居河中,其父馬賁為北宋徽宗時畫院待詔。興祖繼承父業,尤其工於人物、花鳥、雜畫,對父親有繼承又有發展。此外,他又精於鑒賞,宋高宗所獲名跡,多由他鑒別。他的傳世之作有《胡人擊毯圖》、《胡人雪獵圖》等。南渡後,馬興祖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其長子馬公顯,次子馬世榮也都是畫院畫家。

   馬世榮長子馬逵、次子馬遠皆生於錢塘,二人都繼承了家學,而馬遠成就尤高,畫技超過父兄。光宗、寧宗時,馬遠歷任畫院待詔。他擅長畫山水,取法李唐,而自出新意,有“獨步畫院”之譽。馬遠下筆遒勁嚴整,設色清潤,構圖多取一角之景、殘山剩水,故有“馬一角”之稱。馬遠頗得祖上精髓,工於畫水,兼精花鳥、人物,與當時著名畫家夏圭齊名,並稱“馬夏”。加上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馬遠存世的作品主要有《踏歌圖》、《探梅》、《水圖》、《華燈侍宴》等。

    馬遠作品中的山石多用斧劈,樹多用拖枝,屋宇多用界畫,遠山則用大筆渲染,從而造成了一種空蕩迷茫的藝術風格,尤其善於表現空間感。馬遠創立水墨畫蒼勁一派,在藝術上有巨大成就,對南宋山水畫影響極大。他的代表作《踏歌圖》描寫了農民歡娛的歌舞場面,表現了寧宗詩題中所說的“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的生活情境。

    馬遠之子馬麟(也作馬(馬+遴-辶)),也生於南宋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寧宗時為畫院祗侯。馬麟也繼承家學,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然而成就不及其父。傳世作品有《層疊冰綃圖》、《靜聽松風圖》等。

    兩宋以後,馬姓發展史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異族異姓改姓馬的普遍現象。儘管如此,漢族馬姓繼續傳播發展,依然是馬姓發展的主流。

    元代馬氏之發展以北京與山東為盛。元末明初,有南京馬氏移居上海。如江寧 (今江蘇南京)人馬琬,字文璧,號魯鈍生、灌園人,曾移居松江(今上海),子孫後代也即在上海繁衍下來。

    明代安徽宿縣馬氏貴為國戚,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秀英就是安徽宿縣人。清初,安徽馬氏有移居江蘇的,如明代蘇州馬氏已成為大戶,明末的英雄馬傑即為蘇州(今屬江蘇)人。天啟六年,權宦魏忠賢派親信緹騎到蘇州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激起了民變,群眾擊斃旗尉一人,其餘受傷逃竄。巡撫閹黨毛一鷺僥倖逃走,事後領兵來追查此事。馬傑與顏佩韋、楊念如、沈揚、周文元五人為開脫百姓,挺身自首,後被判處極刑。蘇州百姓被他們的凜然大義所感,將五人合葬於虎丘旁,題稱“五人之墓”。

    清初吳縣(今江蘇蘇州)馬氏還出了一位畫家馬昂,他擅長畫山水,尤其工於青綠,也能畫花鳥、人物。清代著名彈詞演員馬如飛也是江蘇長洲 (即今蘇州)人。他本名時霏,字吉卿。馬夕口飛幼習刑名,曾為書吏,後從表兄桂榮秋學藝,相傳今天流行的蘇州彈詞《珍珠塔》腳本,就系他改編、加工的。他在唱腔上獨樹一幟,創造了一種質樸淳厚、運用本嗓一氣呵成的“馬調”。馬如飛編寫過很多彈詞開篇,大多收入《南詞小引初集》。

    明末貴州貴陽馬氏也發展成大戶,貴州之有馬氏,當溯至金入侵宋南渡之時。明末權臣馬士英就是貴陽人,字瑤草,萬歷年間登進士第。崇禎五年,出任宣府巡撫,後因擅取公帑行賄,被流寓南京。崇禎十五年,  馬士英又被朝廷起用,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廬、鳳等處軍務。崇禎十七年,他聯結江北四鎮,擁兵迎立福王監閣,後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馬士英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鋮,打擊東林黨人。他身居首輔,卻專事弄權,不以恢復為念,致使揚州失陷。清軍進逼南京後,馬士英逃至浙江投奔魯王;唐王,均遭拒絕,後入嚴州總兵方國安軍中。其結局一說在太湖被清軍俘斬,一說與阮大鋮降清後,在福建延平被殺。

    明代陝西的馬氏也由扶風遷至各地,其中三原、大荔、延安的馬氏已成大戶。這期間三原馬氏出了一位大學者馬理。馬理,字伯循,號默田,正德年間考中進士,歷任稽勳主事、考功主事、員外郎、考功郎中、南京光祿卿,又曾在家鄉武安王祠設教,在嵯峨精舍、商山書院講學。馬理與當時著名學者呂(木冉)齊名,同為關中學者所崇。著有《周易贊義》及《(奚穀)田文集》。

    遷入臺灣

    據《福建通志》的記載,宋代汀州(今福建長汀縣)、明代莆田(今福建莆田東南)和龍溪 (今福建漳州市),就有很多馬姓人家。到了清代,馬姓更是遍佈福建各地。

    馬姓在臺灣諸姓中,名列第七十二位。臺灣的馬姓分佈相當普遍,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有姓馬的人家,其中尤以嘉義、臺南和新竹為多。據臺灣省文獻會資料記載,臺灣馬姓的開基始祖大多來自廣東,因而跟廣東的馬氏關係十分緊密。

    關於馬姓移居寶島,臺灣省文獻會所獲資料是這樣記載的:清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兵反清,遭嚴酷鎮壓後,其部下有廣東籍人馬懷珍等移居臺灣淡水港避難,遂在此繁衍。雍正年間,有姓馬的漳州人來臺灣墾荒,主要定居於今天的彭化縣秀水鄉;乾隆六年,有馬、廖、陳、楊、蔡、吳、張七姓人家來臺,共同建設今天的苗栗縣苑裏鎮市場;乾隆十二年,又有馬姓廣東人入臺,開墾今天的苗栗縣通霄鎮;乾隆十六年,馬紹文等入墾今天的臺北縣新莊鎮。1949年,又有馬姓人隨蔣介石入臺。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