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歷史人物 来源: 作者: 編輯:陌歸 更新日期:2017-11-26 阅读次数:1007
  
馬福祥




文韜武略,遊弋宦海


     馬福祥(1876~1932年),字雲亭,世居臨夏縣韓集陽窪山,為馬千齡四子,馬鴻逵之父。

    馬福祥6歲入清真寺念經,8歲入私塾讀“四書”、《左氏春秋》。清光緒十四年 (1888年).12歲的馬福祥隨兄馬福祿到河州觀#陝甘總督楊昌浚閱兵,回家後產生 了習武從戎的想法,便隨馬福祿練習刀槍弓馬三年,堅持不懈。

    光緒十九年(1893年),馬福祥娶雙城鄉紳之女馬載德為妻。同年,他與三兄馬福壽一同參加武舉考試,獲得名次。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初八,循化撒拉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等群眾近萬人在韓奴勒(撒拉族)率領下起義。由於中日甲午戰爭大局尚未全部了結,大量東調陝甘兵仍留駐內地,甘肅防務十分空虛。朝廷便向甘肅各地發出指令,允許回族紳士招兵買馬,“練士勇以資防衛”。馬福祥與兄馬福祿招募士勇200名,先稱“義勇隊”,後改稱"安寧軍”,分步、騎兩營,馬福祿任督帶兼步兵管帶,馬福祥為騎兵管帶,歸河州鎮總兵湯彥和節制。五月初五.,河州循化義軍猛攻河湟要隘積石關,馬福祥兄弟率隊前往支援,才解積石關之圍。 七月二十八日,湯彥和軍潰於雙城堡,馬福祥兄弟率殘部拼死保護湯彥和竄逃甘南, 又繞道回到省城,馬福祥兄弟因此得到陝甘總督楊昌浚的嘉許。起義軍認為,馬福祥兄弟“助官軍",於是,放火燒了他們的“陽窪山住宅,以及親族廬舍蕩然無存"。

    這一年裏,"河湟事變”漸成燎原之勢,陝甘總督楊昌浚電奏朝廷:“請飭董福祥率全部星夜回甘。”清廷任命董福祥以喀什噶爾提督身份督辦甘肅軍務,馬福祥兄弟率隊配合。河州解圍後,董福祥稱讚馬福祥兄弟“真良將也”。授馬福祿記名總兵職,並將“安寧軍”編入簡練軍。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馬福祥赴省參加武舉考試,以鄉試第二名考中武舉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春,義和團起,馬福祿、馬福祥隨董福祥進京,駐防薊州。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馬福祥統率馬步七營,駐防山海關。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從天津進攻北京,馬福祥兄弟偕漢中鎮總兵姚旺等在義和團的積極配合下,在廊坊車站合圍侵略軍。馬福祥兄弟令騎兵下馬設伏,步兵兩翼包抄,敵近即開槍,戰鬥中,殲滅大批敵人。馬福祥兄弟“揮短兵間入敵陣,喋血相搏”。敵人殘部乘火車逃跑了。八月,侵略軍抵正陽門,馬福祥兄弟率部力戰,馬福祿陣亡,馬福祥接替兄長統率餘部。京城失陷後,慈禧挾光緒帝西逃,馬福祥隨駕扈從至西安,擔任宮廷警衛。馬福祥與慈禧近侍太監張蘭德結為換帖兄弟,反映出馬福樣能與各種人物相處的交際能力。1901年(辛醜年)9月7日,清 政府屈辱地簽訂了《辛醜條約》,兩宮回京。馬福祥隨駕護送,按照清廷與八國聯軍簽訂的《辛醜條約》的議和條款,甘軍不許進駐北京,馬福祥護送兩宮返京到達河北正定火車站後,就將護駕正任交與袁世凱,自己返回西北。慈禧、光緒以馬福樣 “在京有戰功,沿途宿衛,亦著勞謹”,"馬福祥隨扈得力,著加恩,遇缺儘先即補”。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馬福祥補為甘肅靖遠協副將,奉命回靖遠駐防。在此期間,馬福祥延請當地名舉人高炳辰教讀侄馬鴻賓、子馬鴻逵。自己也博覽群書. 摹習名人法帖,其書法如人,謹守法度,剛勁有力。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馬福祥應甘肅學臺楊增新之請,協助地方興辦教育。 後任靖遠協副將。

    光緒三十年(1904年),馬福祥調任甘肅莊浪鎮協守使。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福祥升任西寧鎮總兵,不久又兼阿爾泰護軍使。

    清宣統元年(1909年),甘肅總督升允將部分新軍編制改編為常備軍,共分馬步四標,馬福祥任步兵第二標標統。閏二月,馬福祥兼代巴裏坤鎮總兵。這年冬,長庚任陝甘總督,將常備軍改為巡防隊,馬福祥任西路巡防統領,駐防蘭州。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陝甘回應,革命相繼煤發。陝甘總捋長庚命馬福樣募兵攻陝,馬福祥以“甘民窮苦,不任兵革”為辭,按兵不動。清帝退位,馬福祥聯名通電承認共和,任甘肅臨時議會議員。

    民國元年(1912年)4月,甘肅臨時都督趙惟熙與彭英甲爭權構釁,幾至交火。馬福祥不顧個人安危,隻身入城,以“軍隊乃保護甘肅治安者,非都督輩縱灑任氣之物”等語曉以利害,申明大義,干戈遂息,蘭州得免蹂躪,馬福祥由此得“善於勸解”之名。4月,袁世凱政府任命馬福祥為阿爾泰護軍使,馬福祥不願離甘,未就任。5月,又任命馬福祥為西寧鎮總兵,但馬安良早有佔據青海之心,遂極力反對馬福樣任西寧鎮總兵,未蒞任。7月14日,袁世凱政府複令馬福祥以西寧鎮總兵署西寧 辦事大臣,馬福祥仍未蒞任。8月21日,袁世凱政府任馬福祥為寧夏鎮總兵,寧夏得黃河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之稱,馬福祥即率“昭武軍"十三營計二千五百餘人赴任。就任不久,馬福祥與寧夏滿營將軍常連、阿拉善旗劄薩克王爺塔旺劄布結為異姓弟兄。

    辛亥革命後,蒙古旺德尼瑪(戒工活佛)和韓昌率蒙兵數百人,與民國政府軍隊作戰兩年之久。袁世凱派馬福祥和塔旺劄布前去說和,經塔旺劄布總管班久以身作保, 旺德尼瑪到五原河中船上會見馬福祥,被馬福祥設計拿獲,解送北京。袁世凱以馬福祥“智勇兼備”,特改寧夏鎮總兵為寧夏護軍使,節制阿拉善、烏審、鄂托克三旗,授陸軍中將銜,授二等文虎章。並親自手書“萱闈春承”條幅,為馬福祥母親祝壽,以拉攏馬福祥。馬福祥在此期間阻白朗於隴東,敗盧占魁主力於惠得城,剿高士秀、達爾六吉,寧夏地方逐漸安寧。

    從民國七年(1918年)起,馬福祥在寧夏各縣倡辦回民小學59所,其中,中高級小學10所,初級小學49所,在校學生1230人。民國八年(1919年)秋,創辦蒙回師範, 為解決辦學經費,帶頭捐銀1500兩。在導河(今臨夏)捐款創辦小學5所,共有學生五百多人。他先後捐款修建和扶持上海回文師範、敦化小學、陝西女子清真小學,宣導女子教育。為振興教育先後捐白洋10萬圓。

    民國九年(1920年)7月,直皖戰爭起,馬福祥通電擁直。皖軍失敗,馬福祥聯絡西北回族,約同馬麟等甘肅各鎮發表聲明,提出“甘人治甘”口號,驅逐皖系甘肅都督張廣健。張廣健被迫離甘,北京政府意屬馬福祥主甘,但因各鎮反對,任馬福祥為緩遠都統,馬福祥提議其侄馬鴻賓任寧夏護軍使。

    從民國十二至民國十六年(1923~ 1927年),馬福祥主修《朔方道志》32卷,合捐掙繕寧夏銀川城南門城樓、四鼓樓、財神樓和北城樓,捐資刊印《大化總歸》《四典會要》《希真問答》《清真指南要言》《昭元秘訣》《天方道程啟經淺說》等,以及《環球名人德育寶鑒》《黃石素書》《軍箴》等古籍,並題簽作序,出版發行。

    民國十三年(1924年)12月,孫中山北上,馬福祥在北京渴見孫中山,表示"熱忱歡迎中山先生領導我們"。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推薦馬福祥任西北邊防會辦。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軍進入甘肅,馬福祥要求國民軍收編其子侄部隊。蔣介石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後,馬福祥赴南京晉見蔣介石,痛陳時弊,為蔣器重,被任以軍奉委員會委員。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在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馬福祥被選為中央候樸委員和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又他任北平政治分會委員、開封政治分會委員、水利委員會委員、賑務委員會委員、編遣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蔣、馮、閻中原大戰前,馬福祥子侄皆為馮玉祥部下,馬福祥奔走於三方之間,縱橫捭闔,人稱“和事佬”。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蔣介石任命馬福祥為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11月,又任命馬福祥為青島市市長。民國十九年(1930年),調任安徽省政府主席。9月,又調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在南京召開蒙蔵各部王公參加的會議,提出消除各民族間的隔閡,發展民族教育,開發蒙藏教育。

    民國二十年(1931年)12月22日,在國民黨四大第八次會議上,馬福祥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候補委員。在這期間,他編纂出版《蒙藏狀況》一書,全書共八章,七萬餘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馬福祥因心臟病辭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職務,到天津休養,將公務之餘和患病期間的手劄整理成冊,撰寫家書——《訓誡子侄書》。5 月,馬鴻逵因督戰不力,引起蔣介石不滿,示意劉峙重兵包圍馬鴻逵總部駐地信陽。 馬福祥得報,救子心切,抱病赴漢口面見蔣介石說情,馬福祥身染時疾,舊病復發,馬鴻逵聞訊急赴漢口探視,遵醫囑轉北平協和醫院治療。車至北平南郊琉璃河,忽然痰喘交加,於8月19日不治去世,終年56歲。8月20日,葬於北平(今北京市)阜成門外三裏河墓地。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