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 作者:編輯:馬松林 更新日期:2019-1-23 阅读次数:995


力嘉集團掌門人馬偉武:追夢軌跡和人生創業傳奇






他少小離家,艱辛創業,憑著勤勞執著,穩足立業香港

  他追求夢想,打造品牌,引領行業潮流,締造力嘉傳奇

  他情系故土,心暖桑梓,慷慨親善濟世,熱心公益事業

  他感恩社會,自覺擔當,支持僑聯事業,不負僑商重望



   馬偉武,這個曾經的潮汕小夥,在香港,短工長工臨時工,行行涉獵,從學徒工到行業巨頭,他經歷了40 年的摸爬滾打,沐浴了40個春秋的風風雨雨。馬偉武,不但是深圳僑界一位傑出的代表人物,也是深圳包裝印刷創意文化產業的一位領軍人物。馬偉武的追夢軌跡和人生傳奇,演繹了他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拼搏和可嘉的精神,正如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勵志歌曲: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追夢中國》--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上)


[URL=https://v.qq.com/x/page/b0154chiox0.html]

《追夢中國》--力嘉國際集團董事長馬偉武(下)


[URL=https://v.qq.com/x/page/f0768gj3m8a.html]

   1959年,馬偉武走出廣東潮陽的一個小山村,與在香港打工的父親團聚。他在家鄉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香港以及後來的深圳才是他人生的主戰場。白手起家創業成功,曾經的貧困少年蛻變為億萬身家的成功人士。2014年,馬偉武再次獲得“全球傑出華人獎”,為他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9000港幣創業起家



   13歲去港,馬偉武小小年紀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他把自己的年齡報大兩歲,在大排檔做雜活。不懂粵語,不能上課,幹最髒最累的活。後來,機緣巧合下,馬偉武進入九龍一家印刷廠當學徒,晚上上夜校“充電”,很快,馬偉武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工人,得到老闆賞識升為廠長。

  一步一個腳印,力嘉逐漸由小廠變大廠。1986年,乘改革開放的東風,馬偉武開始在內地深圳投資。不到3年的時間,便在深圳購置了大廠房,雇傭了數百工人,擴大規模。那時深圳剛走出計劃經濟,他經常奔波在深港兩地處理各種業務問題,一刻不得閑。要想成功先得吃苦,敢想敢拼才是成功的必備基因,馬偉武向印業君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我之所以將公司取名為‘力嘉’,是因為我尊崇‘力不到不為財,還要精神可嘉’這句話,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要有拼搏精神。”後來,這種精神轉化為力嘉的精神內核。

  邁入文化創意新時代

  堅持走誠信經營與創新發展之路,長久以來,力嘉與客戶建立起了信賴關係,馬偉武的堅韌換來了力嘉業務的持續增長。現在,馬偉武的思想更開闊,“要做好印刷,又不能局限於印刷”,創辦創意文化產業園,力嘉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

  秉著為印刷業同仁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臺的初衷,在經過幾番專家論證後,力嘉走“印刷文化產業轉型”的路子逐漸明晰。將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網羅在一起,鏈接需求、整合資源,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構建出了現代印刷產業鏈。“未來,園區還將集聚國內外著名設計師,將設計、印刷與創意文化更深層次地融合起來,改造傳統行業的形象,全方位拓展創意產業市場領域。”馬偉武說。


帶著我的“紙”去深圳橫崗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深圳的製造業開始聚集,而周邊配套產業也在陸續出現。我們也趁機進入內地市場,落戶到了深圳橫崗。

  拋開動盪的童年歲月,我在家鄉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香港以及後來的龍崗才是人生的主戰場。1959年,那年我13歲,跟著母親和弟弟走出潮陽那個小山村,去香港投奔做苦力的父親。剛到香港,就在一個大排檔刷碗,後來有老鄉介紹去紙箱廠當學徒,那是第一次接觸到印刷包裝行業。到1970年,我入行十一年,當時就想老是這樣給人打工也不行,就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

  當時創業不像現在,門檻不高,身上就9000港幣,租了個幾十平方米的小閣樓,買了幾臺總價值不到2000港幣的手動式、腳動式機器,生產加工、拉訂單、送貨,老闆員工都是自己,忙不過來就把家人叫來幫工。

  上世紀70年代底,香港經濟騰飛,生意越做越大,我就不斷將賺來的錢買廠房、置新機器。到上世紀80年代初,力嘉在觀塘、鴻圖發展到擁有數千工人和上千平米廠房的大型企業。

  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企業普遍面臨土地成本高、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等發展瓶頸。怎麼辦,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有到深圳橫崗投資眼鏡廠的朋友建議我去內地看看。於是,深圳就進入了我的視線。1985年底,做眼鏡的朋友又帶回來一個消息。中央在深圳召開全國經濟特區工作會議,對深圳的發展定下了方向,是全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要把工作重點轉向建立以工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上來。

  聽此消息,我就坐不住了,覺得這是力嘉的機會。到深圳實地考察之後,我就決定了要轉戰深圳,並選擇具有優越地理位置、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橫崗,作為內地投資第一站。1986年,力嘉在橫崗的觀音山腳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廠房,開始投入生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力嘉生產車間






再困難,我也要紮在這


   當時從香港來深圳投資的人不多,在我身邊充斥著各種聲音,關係好的就建議“應該去國外開闢市場”,說話直的就問“為何把錢砸到那些窮地方”,更有幸災樂禍的就把力嘉去內地當做取笑的談資。

  以後的市場一定在大陸,我對自己的判斷很堅信。雖然認為自己選擇是對的,但也還是給自己留有了後路,剛開始並不是把公司全搬了過來,而是部分“試水”。

  1986年,那時的中國剛剛走出舊時代,卻還沒能完全進入新時代,人們對未來憧憬、迷惘又懷疑。剛到橫崗看到的就跟現在的電影裏差不多,人們的衣著多是灰色調的,簡單樸素,房屋低矮陳舊,街道狹窄,車輛不多,晚間燈火昏黃,一片寂靜。那時候是叫橫崗村,廠房外都是菜地,當真是窮鄉僻壤。

  包裝廠是來料加工企業,對交通依賴大,力嘉就選擇建在觀音山腳,毗鄰深惠路。當時最怕的就是雨天,每逢雨天深惠路就會淹水,車在路上一堵就是大半天,回不了香港,損失比較大。包裝印刷品大多是從皇崗口岸和沙頭角過海關,每個月有大量原材料和成品進出口,手續也非常麻煩。

  由於商業體制剛起步,市場意識、職業素養都欠缺,經常辦理政府批文或者手續,都必須是我自己去,派員工去都辦不了。這不只是我,很多同樣奔波在深港兩地之間的港商都疲於應對。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橫崗有大量勞動力可以招用,但幾乎沒有技術基礎。我從香港帶來10多位技術人員,花費大量精力手把手先教會技術,然後才加大生產進度和規模。

  通信也是個麻煩事。當時來龍崗的港資企業,大多都是“前店後廠”模式。力嘉的廠在橫崗,負責生產加工,銷售總部在香港,承接世界各地訂單。我雖然是兩邊跑,但人的精力終究有限,資訊溝通不暢也損失不少生意。

  後來,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逐漸顯現,深圳各地建設熱火朝天,經濟高速增長,內地紙品市場需求旺盛。在這種經濟形勢下,力嘉訂單如雪片飛來,年產值屢創新高。我們乘勝追擊,投資興建橫崗力嘉紙品大廈買下了橫崗觀音山下10多萬平方米的荒地,引進美國製造的瓦楞紙板生產線,之後還擴充了印刷業務。

  而等到上世紀80年代末,大量同行紮堆“搶灘”深圳的時候,力嘉可以說已經是行業翹楚了。


龍崗區政府給了我支持


   1993年,龍崗從寶安分離出來。力嘉所在地也從寶安縣變成了龍崗區。

  一直以來,我都是和當時的橫崗村委打交道比較多,和上一級政府來往不是很頻繁。那時我只是覺得不管是龍崗區還是寶安縣,生意我照做,但建區那一年我明顯感覺政府部門上門次數多了,企業有什麼訴求、建議都可以提,給予的政策傾斜力度更大。

  原來的寶安縣,一個縣比香港都還大,做不到精細化管理,對企業的扶持很難周全。龍崗建區之後,以前在寶安東部被“冷落”的企業,很快就得到龍崗區政府的重視,支持力度很大。

  當年龍崗總體規劃建設出臺,備受關注。突出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土地資源的優勢,開始大力發展現代工業、創匯農業和第三產業。當時將各個鎮分為高科技、多功能、大工業三個組團,橫崗被劃進了多功能組團。

  看到龍崗區政府支持力度大,我和其他來龍崗的港商也幫忙從香港拉了不少企業過來。那一年龍崗區對外經濟招商洽談會在香港展覽中心舉行,據說簽了不少專案,協議投資超過50億港元。

  1996年,力嘉進入高速發展期,及至上世紀90年代末,力嘉叩開了世界市場大門,客戶遍及歐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產品範圍涵蓋很多國際知名品牌,每年營業額約6億港元。


要想端住飯碗就得轉型


   2008年以後,國際金融危機和產業梯度轉移給龍崗帶來雙重壓力,龍崗很多“三來一補”來料加工型企業都感覺日子不好過了,十多年前香港上演的土地成本高、招工難、勞動力成本這些“魔咒”又再現,政府開始引導大家轉型升級。

  很多港商被動地選擇產業轉移,去北方、去國外繼續走低成本之路,錯失了在市場壓迫中涅槃的機會。當年從香港向內地轉移,我是最快的,但這一次我“落後”了,因為我選擇了轉型。

  時代不一樣了,再被動下去就要被淘汰。那時候我已經60多歲,但是面對淘汰壓力和經過審時度勢之後,我和力嘉決心主動進擊。

  那時,龍崗區宣導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引導企業從產業鏈低端的製造加工環節,向前端的研發設計,後端的產品行銷、供應鏈管理、品牌建設等“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而龍崗區也有自身的優勢,一是在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中地處深莞惠核心地帶,二是正逢特區一體化的大背景。我們在經過幾番專家論證後,拿出了向印刷文化產業轉型。隨著“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開園,從產品材料、設計、應用突出環保性突出全面衡量,構建出現代印刷產業鏈,同時宣揚印刷歷史,傳承印刷文化,力嘉扛起了深圳印刷文化產業的大旗。

  2015年12月4日,力嘉創意文化產業園亮相第11屆深圳“創意十二月”開幕現場,可以算得上技驚四座。上百號嘉賓全都坐在我們的“紙”上,讓無人機、機器人這樣的高科技產品都略顯“失色”。現場所有的座椅全是我們的瓦楞紙做的。這些創意的瓦楞紙產品,根據人體力學設計,結實耐用,可回收再利用,體現出環保與創新理念。而我也有幸作為印刷領域代表,在深圳市市長許勤的見證下,和其他年輕創客一道發佈《深圳創客聯合宣言》。

  近年來,在龍崗、深圳轉型升級已成趨勢,但很多人心裏還在迷茫一個問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底有沒有用,拼得過那些後來居上的創新“新貴”嗎?我覺得只要找對了路,堅持走下去,就沒問題。因為傳統產業只要找到創新之路,一樣可以在新時代煥發“第二春”,創意不是局限於某些領域,創客也不只是新人,傳統產業同樣能躋身“創新圈”。

  難忘事件

  2003年,是難忘的一年,這一年華南城正式起航。在包裝印刷行業打拼了近40年後,我也在新的領域開始了新的路。

  我和佳寧娜集團董事長馬介璋當時都是深圳市政協委員,在他跟我提到在深圳建設一座原料城的想法後,我興趣很大。因為當時的深圳原料市場狀況我早就了然於胸,他們幾個股東手裏有皮草、服裝、電子這些資源,但卻沒有印刷包裝,我正好能補上這塊。於是我就成了華南城早期的股東之一。

  原本華南城是準備放在龍華、光明那邊,但後來落戶在龍崗的平湖。一方面是龍崗對平湖的物流基地的定位打動了我們,另一方面則是龍崗是深莞惠三地的幾何中心,更便於物流業的發展。當然,我個人對龍崗也是有感情的。

  初期的華南城還沒有聲名鵲起,招商比較麻煩。我一家家聯繫自己的供應商,然後利用在香港擔任4屆網上直營商會負責人積累的人脈資源聯繫香港那邊的商家,邀請他們去華南城參觀、入駐。大家都花了很多人力、財力去做,最關鍵是付出的真心能讓人家感覺到誠意。

  華南城如何讓客戶去賺錢,怎樣讓市場繁榮,這是一直在考慮的事。慢慢地摸索出華南城創新生產服務業的商業模式,在宏觀經濟方面,順應製造業隨著經濟全球化向中國集中而產生的一站式配套需求,在微觀上,充分考慮到供應商與製造商節省交易成本的共同需求,以此作為發展的動力。

  現在,華南城已經成為國內規劃、建設、運營大型綜合商貿物流中心的領航者,走出龍崗,複製到西安、南昌、南寧、重慶、成都等8個省會城市。當時對華南城這個專案很有信心,但沒有想到龍崗平湖的一片荒野,能成為現在華南國際原料工業城的崛起之地,發展如此之快。

  與很多潮商一樣,馬偉武秉承了潮人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傳統,在成功後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潮陽力嘉中學建於2011年5月,坐落於汕頭市潮陽區和平村裏美村,於2012年7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馬偉武先生此舉鼓舞學生,並且鼓動學生在學業事業有成後,能夠報答社會和家鄉人民。

  2015年5月26日,馬偉武先生倡起發動並成立汕頭市潮陽區和平博愛慈善會。2018年初,力嘉國際集團還斥資建造慈善會址,現已竣工並投入使用。

  一直以來,馬偉武先生不斷的通過多管道、多形式捐獻愛心。

人物對話


   記者:您到龍崗這些年,哪方面的變化讓您印象最深?



  馬偉武:是交通變化。我們包裝印刷行業對交通運輸依賴性很大,剛來的時候,從橫崗到皇崗口岸、沙頭角,路不好走,天氣不好還容易堵車。後來深惠路經過幾次大的擴建變成現在的樣子,水官高速、地鐵3號線把龍崗和深圳市區、香港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



  記者:建區20多年來,您是如何參與龍崗建設的?



  馬偉武:首先是力嘉的轉型升級,給很多傳統製造企業帶去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其次就是華南城建設,這個對龍崗的區域發展可能有更重大的意義。珠三角本身是密集的工業區,發展工業就要先發展物流,華南城建成了一個包括生產服務在內的環球物流中心,讓企業從這裏採購原材料配件,真正為工業界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目前,華南城讓龍崗成為輻射華南、珠三角,乃至東南亞的原料物流“航母”。



  記者:如今回頭看,您做過最具價值、最有意義的決定、事情是什麼?



  馬偉武:力嘉向文化產業方向的轉型。生意難做,行業低潮的時候尤其需要堅持,當時金融危機影響產品價格,“人口紅利”現象慢慢消失,上下游產業鏈不穩定,不只是力嘉,很多製造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困境。轉型是必須的,但怎麼轉是個頭疼的問題。後來不斷地找專家論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確定做印刷文化產業。這也是我的一個夙願,因為現在很少有人去瞭解中國的印刷文化,淡忘了那段輝煌燦爛的歷史,力嘉起於此行,也應該承擔中興印刷文化的使命。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