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编辑 马一诺 作者:海报新闻记者 王秀洁 更新日期:2021-7-7 阅读次数:419
    馬辛春,生於1925年。直隸(今河北)巨鹿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百團大戰、豫北攻勢、進軍大別山、渡江戰役、西南剿匪等重大戰役。1950年任團參謀長,1952年轉入海軍,任海軍司令部作戰處科長。1961年畢業於海軍學院。後歷任海軍作戰部處長 、副部長,艦艇支隊支隊長,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海軍基地司令員,海軍參謀長,海軍艦隊司令員。1987年起任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96歲的馬辛春中將,黨齡已有83年。從革命年代走來,親歷過血雨腥風的烽火歲月,也目睹過光輝閃耀的和平時代。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

13歲入黨,5次生死考驗,戰火中曆練成鋼


    談起曾經的革命經歷,馬辛春說,他是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此言不虛。1925年出生於河北巨鹿縣後田寨村的馬辛春,13歲便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正如馬辛春在回憶錄中所說,“我少年時代受革命的書籍和先進思想的影響很大。它奠定了我以後走上革命道路,並下定決心沿著這條道路永遠走下去的鍥而不捨的信念。”

    革命人從不畏懼生死,因為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不可動搖的共產黨人的信念。在8年的抗戰生涯中,馬辛春經歷了5次生死考驗。那是1941年,馬辛春在冀南軍區當參謀,和4位戰友一起留在地方駐紮。當時的駐地在劉莊,遇到了日軍掃蕩,幸好有村民及時報信。馬辛春與戰友速度轉移,卻碰到了兩股日軍向他們射擊。馬辛春迫不得已,只能回到村裏,老鄉讓我們趕緊藏進他們挖好的坑道裏。“那時剛開始挖坑道沒經驗,沒挖通風口,我們4個人和2個韓國俘虜差點沒憋死。”最後,馬辛春一行安然逃脫。革命人犧牲似乎是一瞬間的事,對馬辛春來說,類似的經歷有太多太多次,每每回憶起來,馬辛春都會感慨:“自己太幸運了,那麼多的生死關頭,竟然都過來了。”



(1952年,戰場上的馬辛春。)


    數次講起這些,馬辛春已經像是在訴說別人的故事,但“生死就在瞬間”的殘酷,也許只有親歷過才能體會。剛參加革命時,在一次黨員骨幹培訓班學習中,馬辛春認識了一位紅軍連長,當時相談甚歡,彼此相約一定會再見面。匆匆分別兩年後,終於實現了再見面的約定,可是,這位連長的左臂已經不在了。“當時見面倉促,我甚至沒來得及問他左臂是在哪次戰役中失去的,只是那條空蕩蕩的衣袖永遠留在了記憶中。這就是戰爭。”說起這些,馬辛春紅了眼眶。

    革命未成功,戰鬥不停息。馬辛春參加的戰鬥越來越多,解放戰爭中,他參加宛東戰役,帶領突擊營全殲敵人,這是出大別山後的第一次殲滅戰,戰鬥贏得漂亮,馬辛春卻雙臂重傷,雖然得益於衛生隊剛繳獲了一批藥物,雙臂得以保存,但卻因接骨中的失誤,左臂短了一截,傷殘伴其終生。

    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槍林彈雨的日夜,那些將仇恨裝進槍膛瞄準敵人的瞬間,那些犧牲了的戰友……戰爭帶給馬辛春的,除了曆練,還有珍惜。正如他自己所說,撰寫回憶錄親筆伏案兩年多,很多文字、很多片段都是含著淚寫下,銘記歷史也讓他更加珍惜以後的工作、生活。

致力海軍發展 率艦訪美揚國威


    新中國成立後,馬辛春接受組織安排轉隸海軍,擔任海軍司令部作戰處科長。1960年,進入海軍學院深造。截至1985年7月,時任海軍參謀長的馬辛春,出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躋身副大軍區級。1988年9月,馬辛春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戰爭年代歷經生死,和平年代為國奉獻。在人民海軍四十餘年的時間裏,從海軍初創到海軍的現代化建設,馬辛春的足跡踏遍了大洋四海。為了國家的國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盛歲年華。他曾率領海軍北海艦隊組成的多兵種、多艦種海上聯合編隊,遠航西北太平洋海域,歷時24天行程4000海裏,完成我軍首次遠海合同作戰訓練。

    1989年,馬辛春受命率“鄭和”艦首次訪問美國夏威夷。對中國海軍而言,這是從未有過的創紀錄航行,集多種“首次”於一身:首次出訪美國並停靠軍港、首次單艦遠洋航海、海軍艦艇首次跨過180度線進入西半球……如此種種,在中國外交和軍事方面都是史無前例且意義重大。



(1989年4月11日馬辛春率鄭和艦到達美國。)


    在出行前的訪美動員歡送大會上,馬辛春做重要講話,他說,這次出訪,事關國威、軍威,全體出訪人員要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勇於拼搏,確保安全,排除萬難,不辱使命,為祖國爭光,為人民海軍爭光。

    在大風大浪中連續航行12個晝夜後,“鄭和”艦如期抵達美國,馬辛春及其帶領的隊伍受到美國政府的高規格接待,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的重視,更是對中國和中國海軍的重視。馬辛春說,這次出訪,檢驗了我海軍的遠洋補給能力,艦艇的續航能力和遠洋作戰能力,為建設強大海軍做了一次有益嘗試,展示了人民海軍威武之師、海軍之師的形象,在人民海軍對外交往史上寫下了嶄新一頁。

心系祖國 退而不休獻餘暉


    來到青島,很多人都曾到過位於萊陽路八號的中國海軍博物館參觀,從文獻、文物、旗幟、徽章、裝具等小物件,到艦艇、飛機、艦炮等大型展品,這座別具一格的博物館於198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已成為人們瞭解海軍歷史、增強海洋意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國瞭解中國海軍的重要窗口。博物館先後被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而海軍博物館的籌建,正是由馬辛春倡議並組織領導建成。“我們的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它的歷史需要用文物和檔案來記載,它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在馬辛春眼裏,尊重歷史、瞭解歷史才能更好地發展現在、開拓未來。



(1989年10月,馬辛春在海軍博物館武器裝備館開館儀式上講話。)


    1991年,馬辛春正式退休。但他沒有閑下來。先後主持編寫第十軍戰史,參加《劉華清回憶錄》等文獻的編撰工作。在他看來,歷史就是一部書,承前啟後,耐人尋味。

    退休後的30多年,對於馬辛春來說,是一段非常難得的生活。他說,對於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能享受這樣和平安逸的晚年,真的特別滿足、特別珍惜。閒暇之餘,他喜歡釣魚、跳舞,還喜歡讀書、看報和書法。尤其是在書法上,馬辛春頗有幾分造詣。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一股勃勃英氣,展示出了深厚的文化素養,盡顯儒將之風。



    除了豐富的閒暇生活,馬辛春最重視的事情就是用文字記錄人生、記錄歷史。

    《人生航跡》一百多萬字的回憶錄歷時兩年多,馬老親筆伏案,嘔心瀝血,通過搜集大量資料,親自整理核對,反復修改謄寫,最終完成。用他的話說,這是原汁原味的“原創”。

    海軍北海艦隊原副政委傅渤海將軍和海軍原青島基地副政委陳繼英將軍在讀完後寫道:“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前輩們,都是一本教科書,《人生航跡》的出版發行,萬不可僅看成是他們個人的‘人生航跡’,而是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種傳承。育之人們忠心首之愛國,做官當之為民,人生牢記真誠,處世正氣為本。實乃安邦傳家之寶。今天的國泰民安、幸福之路正是無數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驅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鋪就而成。”

    馬辛春的妻子楊曙環也是一位革命前輩,生平拍攝了大量照片,生動真實記錄了祖國的發展和強大。妻子病逝後,耄耋之年的馬辛春每次翻閱都感慨萬千。他歷時三年,整理了5000餘張圖片,製作成《“春華秋實”楊曙環影集》,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戎馬一生,赤膽忠心。革命先輩走過的路,於個人、於國家,都有著非凡意義。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