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生於西元前l4年,卒於西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他在原來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時為綏德將軍,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隨後歸附漢光武帝劉秀,將矛頭倒戈隗囂,大獲全勝並屢立戰功,驍勇善戰,深得漢光武帝劉秀的賞識。建武十一年(西元35年),他擔任隴西太守,率軍擊破先零羌。建武十七年(西元41年),交趾郡麇冷州(今越南北部)統領雒將之女征側、征貳舉兵反漢,劉秀封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南征交趾。從此,馬援開始了他漫漫的南征之行。當時的桂林,縱有秀麗風光,但人煙稀少,被稱為是蠻夷之地。馬援率軍,歷盡艱險,平定了交趾之亂,而且開拓了駱越,立銅碑為界,奠定了東漢在南疆之版圖。史載他“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見靈渠淤塞,加以疏浚,後人奉為修浚靈渠的四賢之一。建武二十年(西元44年),他凱旋京師,受封為新息候,建武二十四年(西元48年),馬援請戰武陵“五溪彎”。終因長年征戰積勞成疾,翌年病死在軍中,實現了其“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宏偉意願。
馬援不僅是一位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也是一位為人正直,愛民如子的好將領。他所帶領的軍隊軍紀嚴明,英勇善戰,從不搔擾百姓,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和擁護。馬援南征時初到桂林,率領軍士疏通靈渠運河,這一舉措不僅方便運輸糧草,更為桂林與中原的聯繫與交流拓寬了通道。馬援率軍平定了南方之亂,還帶來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中原優秀的發展理念,深得桂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為紀念馬援,唐代時期在靈渠分水塘側畔人們建了一座伏波廟,以奉祀馬援,現僅保存了明萬曆十七年(西元l589年)興安知縣梁夢雷題的“伏波遺跡”石刻一道,如今它豎立在鏵嘴分水亭內。此外,在秦堤上還建有四賢祠,裏面立有馬援塑像一尊,以表達百姓們對他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