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09-6-12 阅读次数:2663
廣平馬氏  源遠流長


馬謙誠:河北省邯鄲馬氏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原邯鄲市委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
摘自 《紫山》2008年 第3期
  

    馬姓是世界華人的第13大姓,人口有1500多萬。馬姓後人尊趙國馬服君趙奢為始祖。實際上是由趙奢的孫子趙興羞於與“紙上談兵”的伯父趙括為伍,才決心以趙奢的封號馬服君為姓“脫”趙為馬的,後來隨著族群的壯大、遷徒,馬姓遍佈世界。邯鄲馬姓既有明清從山西遷徒來的“移民”,也有明之前就在此居住的“原住民”。元代本廣平馬氏祖譜,清楚地記載著該族人自元朝以來的生聚、奮鬥、流遷、興旺的足跡歷程,是邯鄲彌足珍貴的民俗文化資料。

彌足珍貴的馬氏族譜


    廣平馬氏族譜是廣平縣大馬莊村兩位馬姓族人珍藏的,為明朝年間的木刻本,它歷經了明、清、民國、日本佔領500餘年的兵火戰亂又遭遇了“文革”掃四舊風暴,仍基本完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該族譜分主副兩卷,共460餘頁,6萬多字。由序言、宗圖、譜傳、後記、世恩錄(副卷)五部分組成。該族譜是4世馬顯于明朝成化19 年(1483年)66歲時編撰的。2006年,著名馬氏文化研究專家馬善田到大馬莊考察時,仔細翻閱了這本明朝萬曆年間的木刻本家譜後說,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馬氏族譜。後來,《邯鄲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媒體報導了廣平發現最早的木刻印本馬氏族譜的消息和圖片。

    顯父禎(3世、排行四)生於1389年,其二哥廉生於1379年(長和三生卒年月不詳)。按廉與3、4間隔均值5年計,長兄訓的生年應是1374年,按馬氏代齡向上推2代58年,加之廉與長兄的間隔(5年)向前推63年應是1316年(元朝中前期),這是1世祖馬駟的生年(大約),也是該族譜記載的起始年代,距今約690餘年的。

    廣平馬氏在明朝中後期多人入仕做官。從明英宗起的8代皇帝對馬氏7代進行過多次封賞。亞中大夫福建鹽運使司運使7世馬呈書在續撰族譜時遂將“累朝制文題曰《世恩錄》,敬捐金俸付諸梓也,”後又進行了續撰。這就是廣平馬氏族譜的副卷《世恩錄》。該卷共輯錄了25篇誥敕制文。

    該族譜首撰後,在明朝又進行過3次續撰。從11世(明朝以後)由各分支分頭續撰(也有的族支未續撰),延續至今。時任紹興知府的8世馬複淳在續撰族譜時,考慮到人口繁衍加快、子孫增多。“10世以前命名取字多有犯先諱者”,為使“庶名不混淆,世系整肅,”便編撰了32個輩份字。從11世起每輩1字,一直延續至今。目前在世的最高輩份是“孫”,最小輩份是“多”。己繁衍了17世,加之取字占輩前的10世。690餘年己發展到27世,每世平均25年,發展慢的族支平均33年,快慢相加平均每世29年(我稱之為廣平馬氏代齡)。

馬姓“原住民”


    該族譜在追述本族的先祖時寫到“本族自元時以來高祖世為廣平人,蓋因廣平地方自古戰爭之地,人之被患遷徙不常,而無族譜可稽。……元時在縣西南馬家莊(今大馬莊)住,家業大富。兵革後因地被先到者佔據,但有墳塋在。”這充分肯定了廣平馬氏的“原住民”身份。尤其是“家業大富”的記載,足以證明馬氏在此居住年代的遠久。因為在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封建社會中,短時間內是難以聚集大量財富而形成“大富”的。據本族70 多歲的河北工程大學退休教授馬懷亮回憶,在他讀高中時(1955年)在大馬莊馬謙功家看到一個材料,說廣平馬氏是漢初從陝西遷回來的。這與馬善田、藺朝國的文章《漢族馬姓分佈及遷徙》中“秦國滅亡後,部分馬氏家族成員從咸陽遷回邯鄲”的觀點相一致。筆者傾向此觀點。但是,肯定的答案還有待於與此有關的文物發掘和史料發現來確定,這只好留給關注馬氏的族人和史學家去研究。

    該族譜在追記一、二世生平時寫到,一世祖馬駟(其3個兄長無記載)於“元未偕家避兵故於西京大同紅城兒,洪武初妣(馬駟妻)攜子德複回廣平,在北宋固(今小馬莊)居住,後故葬在宋固西北今之祖瑩。”2世馬德育有四子。“洪武未,母子同避兵于河南舞陽、葉縣間,母病故。永樂初,天下平定,諸子扛櫬複回廣平,合葬于祖瑩。”訓、廉、祥三兄弟在馬家莊居住,老四禎在北宋固居住。連年的戰亂加之自然災害,使這一帶人民群眾遭受了滅頂之災,造成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史書記載“村莊毀去十之八九,民僅存十之一二。”廣平馬氏也深受戰亂之難,飽嘗了流離之苦,隨著政局的穩定,明朝統治者為了儘快恢復平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更好地鞏固其統治,在洪武初年和永樂初年進行了人口大遷徙,將山西一帶的富餘人口聚集到洪洞一帶,向冀魯豫廣大平原地區移民。廣平馬氏兩次避戰亂回歸故里正是跟隨著這兩次移民潮而回歸的。

記載輝煌


    歷經兩次逃難之後,廣平馬氏開始穩定下來,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人口繁衍開始加快。3世除老大馬訓無子外,其他3弟兄育有14子(4世),5世發展到39弟兄。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人口生產,也使人口素質有了提高。在解決溫飽之後便開始在培養子女方面下功夫,幫助他們學習文化和其他知識。在族人的提攜和激勵下,廣平馬氏內部形成了奮發讀書、競爭上進的氛圍。3世馬廉書讀到國子監,後代子孫多是廩膳生或增生,入邑庠進國子監者比比皆是。這一時期先後考取了4名進士、9名舉人、百余名貢生、廩生,真可謂人才輩出。文化程度的提高,為入仕做官打下了基礎。從3世馬祥任湖廣襄陽府推官起,先後計有1名兵部侍郎、6名知府(或同級別)、3名知縣、多名府縣推官、典吏、教渝、訓導等官職,在當地群眾中有“馬半朝”之稱。還有人成了名醫或藝術家。

    廣平馬氏在朝做官者耿直廉潔,為民操勞;既被朝庭賞識,又為群眾所擁戴,族譜上均有記載。明朝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廣平縣誌中關於廣平馬氏的記載達2萬多字。在《賢行傳》記載的14位元人物中馬氏就占10位。現摘錄3位:

    一是自幼聰惠,官至2品的馬顯。4世“馬顯,字文明、號愚齋(1417一1501年小馬莊人),登壬戌(1442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己巳(1449年)之變,顯護駕北上,幾沒於陣。(四庫全書卷 53史部九《北征事蹟》)。景泰初(1450)升都給事中。適權奸用事,顯指陳得失,多所裨益,尋,出為河東都轉鹽運使,鹽法疏通,國計用裕。天順戊寅(1458年),擢四川左布政使。時蠻寇猖獗,境內繹騷,顯贊劃戌務、調度軍餉,蜀人賴以帖然。秩滿擢南京兵部右侍郎。尋轉左侍郎,以年老致仕,詔許之。”死後葬于大馬莊村西,墳前神道兩旁矗立著高大的石人、石馬、石獅子等石相生,與南面高大石牌坊交相輝映,甚是氣派。

    二是無畏進諫,死後無錢安葬的馬子聰。5世“馬子聰,字舜達、號漳南,即侍郎顯之侄也( 1457 一 1504 年大馬莊人)。丁未(1487)進士,初任南京禮科給事中,賦性忠直,制行端方。時孝宗禦極,子聰奮不顧身首劾錢鋮之倖進,繼陳蔣琮之奸惡,朝廷納其言,罷錢鉞,系蔣琮於錦衣獄。復除北京禮科,再轉戶科。朝廷將於萬歲山建毓秀亭,費用不貲,中外淘淘,子聰其疏以陳,上命輟毀之。前後數十疏,大略激切時政,排斥奸貪,皆眾人不敢而獨言之者。終以此忤巨璫,欲傷之,因母老給假省親,許之。明年春,吏部兩推南藩大參,竟為宦官所阻。歷任諫官十七年,廉潔自持,一毫不染。卒之日不能具棺,嬸母淑人武氏助之,始克成化,為眾所惜。孫呈書官至都運使,所至有聲。人以為忠廉之報雲。”為頌揚其高風亮節,在大馬莊馬氏祠堂裏至今還懸掛著 “都諫”、“黃門故里”的匾額。

    三是值得稱道的耿直廉潔,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馬麟。4世“馬麟,字宗魯( 1418一 1507年大馬莊人),由歲貢授周至縣令,官邸蕭然,一如貧土。所課民農桑,輒開庚給之。有爭訟,不事考訊,疑諭以義,而民爭止,宛然色咲如家人父子然。三年而閭閻夜戶不閉。一日當事者謀口遣來曰若操誠淨赤能諸時事口公仰天歎曰:忍赤子膏脂以媚上取榮,寧不念夙盟乎?則五鬥何足縻矣。遂拂袖歸,府司慰留非回,百姓遮道號泣,公浩然不可返。抵家止有先人所貽敝屋數椽,薄田三頃,五子諸孫分耕以供養。”

廣平馬氏的今天


    新中國成立後,廣平馬氏和其他姓氏群眾一樣在党的領導下,翻身做了主人。馬氏和其他姓氏群眾一道積極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湧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

    在党的領導下,農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一大批馬氏後裔成了科學種田的能手,勤勞致富的帶頭人。還有一大批馬氏後裔從農村走出來,進入黨政機關、工商企業及其他行業,還有的成為小有成就的企業家。整體經濟水準有了很大提高,有一部分也已步入小康水準,經濟狀況和富餘程度是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富裕程度的提高,馬氏後裔的人口數量和人口品質也逐漸提高。目前,馬氏己由昔日的馬家莊發展漫延至3省7縣的25個村莊,近2萬餘人。在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人口品質也有了明顯提高,文化程度、健康水準、生活舒適度等方面均創歷史最好水準。現在馬氏成員基本上消滅了文盲,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最低的也是初中生,程度好的是大學生,還有一些是研究生,也有到國外深造的。不少人成為專家教授等高級知識份子,在各單位各領域內成績斐然,小有成就。走上工作崗位的馬氏後裔中,有一批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雖沒有高官顯位,但參加工作的人數卻比過去多得多,這些人大多勤廉從政,事業有成。先後有四人成為地專級幹部,有二十余人成為縣處級幹部,有百余人成為科級幹部。還有的人成為作家、藝術家、名醫、名師等拔尖人才。

說明:文中引號裏的內容為族譜和縣誌原文。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