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明獲評“十佳科技工作者”
2010-12-07 02:19:00 來源: 武漢晨報(武漢)
據新華社電 中國科協2010年12月6日宣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結果,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等十位科技工作者獲評“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馬偉明:醉心科研締造傳奇
2010-10-09 05:07:00 來源: 楚天都市報(武漢)
圖為:馬偉明在指導科研攻關
本報記者歐亞 賀俊 特約記者劉迎軍
當外國首席專家說:“你的理論太離奇,我們聽不懂。”他直視對方:“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全球著名跨國公司想以150萬人民幣私下買斷他的專利,他斷然回應:“作為職務發明,它更屬於我的國家。”
當自己的團隊成員三年未出成果遭人質疑時,他頂住壓力:“培養人才不能急,只要苗子好,就不愁長不成參天大樹。”
他脾氣倔、性子急,並非完人,但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著自己的團隊,在武漢的實驗室裏,創造了一個個中國驕傲。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少將馬偉明。近日,馬偉明院士提名為中國“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候選人之一,我們走近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國防科研工作者。
直視外國專家: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馬偉明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是世界領先,與國外同行PK更是家常便飯,在這種針鋒相對的PK中,他有一句著名的話“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幾年前,我國引進E國某大型裝備的發電機系統發生重大故障。馬偉明分析,故障源于E國的設計和製造缺陷。北京傳來指令:馬偉明為首席專家,帶領中方代表團與E國代表團進行談判。
E國派出的10名談判代表中,有8人是具有總設計師、總工程師頭銜的資深電機專家。他們一到故障現場,不問青紅皂白,便一口斷定中方使用單位違反操作規程。
馬偉明不動聲色:“那麼,請你們提供裝備的結構設計圖,我們一起來分析。”
E國首席專家從皮包裏掏出一張圖紙:“今天可讓你們學到了不少東西。”
馬偉明不慌不忙地從身旁拿起了一張大掛圖:“先生,我們這張圖比你們的至少要大10倍。請問,與你們的設計有何差異?”原來,馬偉明預見到一場國際官司在所難免,安排人員從理論和實際兩方面尋找充分證據,並根據研究畫出了E國發電機繞組設計圖。E國的專家全部目瞪口呆,這張圖紙竟與他們的設計圖相差無幾!
當馬偉明從電機學、振動學、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等不同學科不同側面,充分論證和闡釋中方的正確結論後,E國首席專家漲紅了臉,他惱羞成怒:“馬博士,你的理論太離奇了,對不起,我們聽不懂!”
馬偉明不卑不亢,直視對方:“先生,我們是在討論科學。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婉拒全球著名跨國公司:
“我的發明屬於我的祖國”
上世紀80年代,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在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研製成功並投入軍事應用,我國卻只能花鉅資購買。馬偉明跟隨專家組與外方代表談判時,敏銳地發現,某國M公司出口給我國的電機輸出電流極有可能存在大幅低頻振盪問題,一旦超過臨界點就會造成整個動力系統的癱瘓,自負的M公司專家卻聽不進去。
馬偉明領銜展開了相關研究。1992年,馬偉明主持完成了發電機整流系統“穩定裝置”的研究,獲得了科研道路上的第一個發明專利。
不久,從歐洲傳來消息:M公司為我國生產的第二套十二相發電機整流裝置在工作電壓範圍內遭遇“振盪”。這無疑宣告,M公司花鉅資生產的產品等於一堆廢鐵。M公司緊急約請國內著名的專家會診,折騰了好幾天,仍一無所獲。
後來,他們就從英國出版的世界專利索引權威刊物《DERWENT》上發現,在“帶有整流負載的多相同步電機穩定裝置”的發明專利條目下,明確無誤地標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作為第一發明人位列其上。“如果您能以您的專利幫助我們解決振盪問題,我們願意向您本人支付相當於貴國150萬現鈔的酬勞。”M公司的首席專家想與馬偉明進行“私下交易”。
150萬元巨鈔未能撼動馬偉明:“作為一項職務發明,它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祖國。”
不久之後,M公司將那套在公司內部都被視為核心機密的十二相發電機整流系統的設計圖紙寄到武漢,心甘情願地接受中國人的審查。
8年前,中國與M公司談判引進其專利技術和生產線,遭到M公司的斷然拒絕:“只賣產品,不賣專利。”時過境遷,如今M公司不得不反過來購買中國人的專利技術。
對此,馬偉明說,為不受制於人,核心技術必須國產化,否則,我們永遠只能拴在別人的褲腰帶上過日子!
小塊頭有大理想:
從洗臉間到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從十二相整流發電機,到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再到高速感應蒸發冷卻發電機;從電機工程,到電磁相容技術,再到“艦船平臺智慧化”研究,馬偉明院士成就斐然。
誰能想到,上世紀80年代,當張蓋凡教授帶領馬偉明等4名年輕教員開始做課題研究時,只有3.5萬元錢經費。
馬偉明立志為中華寫第一。他砸掉水槽,將一間僅20平方米的洗臉間改造為實驗室。為了做模擬防水環境下的試驗,他們買來食鹽研製“人工海水”;沒有經費,把舊電機殼買回來,自己動手裝配;沒有起重設備,肩扛棒撬,把笨重的鐵傢伙弄進實驗室;圖紙設計完成了,馬偉明親自到車間與工人一起幹……
憑著這種韌勁,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1999年,馬偉明研製成功一台新型發電機,能發交流電,也能發直流電,這台名為“雙繞組電機”的產品一經問世,世界為之一震。新型電機很快被應用於某新型潛艇,中國水下“殺手鐧”從此有了一顆強勁的“中國心”。
2002年7月,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簽署命令,給馬偉明記一等功。
如今,這個由5人擔綱的課題組,已成為擁有65人編制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一間資產不足1萬元的實驗室,已擴展成為資產過億的國內獨有、技術先進的試驗平臺;一個單一的研究方向,已拓展成為我國艦船綜合電力技術領域的研究中心、軍事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他常說,做科研,必須沉下心來埋頭幹個二三十年,擁有深厚的創新成果積累,等別人想趕上你的時候,你又前進了,這才叫真正的領先了。
不當校長不做官:
科研創新只爭朝夕。
馬偉明每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走路像跑步,整個海工大、海軍甚至軍內,都知道他的“急性子”。近些年,他幾乎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每年的工作量相當於別人的兩年半。
時間之于馬偉明實在是太寶貴了。一年365天,就連大年初一,也只有在辦公室裏能找到他。
上世紀90年代末,當馬偉明還只是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教授,甚至還沒當上院士時,一位瞭解他的首長視察學校時,點名要見他。“你願不願意當校長?”首長直接交底:“你要是願意,可以先任命你為副校長,然後接任校長。”馬偉明卻覺得做官後雜事很多,不利於科研,婉拒了。
比起仕途,馬偉明更願意在科技的道路上馳騁。他對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視,成員也願意跟著他幹。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碩士趙治華,被馬偉明引入研究所後,整整3年,沒出一個成果。馬偉明頂住了別人的看法和壓力,鼓勵他繼續努力:“別擔心,大膽地幹,成績算你的,責任算我的。”第四年,趙治華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立即在國際上引起轟動。如今,趙治華已是國防重點實驗室電磁相容研究方向的首席專家,還獲得了軍隊科學進步一等獎。
在人才培養問題上,他常說,對人才苗子要能慧眼識珠,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大膽地扶持,只要苗子好,就不愁長不成參天大樹。
近10年來,馬偉明院士主持完成的所有成果在報獎時,沒有排名,全部讓給了年輕人。
近年來,馬偉明指導的兩篇博士論文,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他培養出來的科研團隊,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防建設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重大課題、軍隊重大科研專案40多項,產生了重大的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
馬偉明,1960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船電氣工程專家,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所長、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海軍專業技術少將軍銜。第九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34歲破格晉升教授,38歲成為博士生導師,41歲當選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42歲晉升少將軍銜,一等功榮立者,專業技術一級。他是世界上最先提出“電力集成”理論的科學家,先後榮膺“中國發明創業獎”特等獎、“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主持和參加重大科研課題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國家發明三等獎兩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四項,實現了一批軍民高科技產品和國防裝備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 (本文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