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堂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公報答記者問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 2011-04-28 17:56:55
4月2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發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記者:通過這次人口普查,我們看出來中國人口、經濟、社會在這十年裏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們想請發言人幫我們分析一下這些變化,會不會據此作出一些社會政策上的調整,也幫我們展望一下。謝謝。
馬建堂:人口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反映,剛才公佈的人口總量、結構、素質和遷移流動等資料,不僅揭示出我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也彰顯了黨和國家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質、統籌城鄉發展的不凡進程。比如說,我剛才介紹的人口總量的資料、人口增長率的資料,就表明我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繼續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11月1日我國人口的總量為13.4億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間,我國人口淨增長7390萬人,年均增長率是0.57%,也就是5.7‰。我們比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間,我國人口淨增長1.3億,年均增長是1.07%,也就是10.7‰。兩個十年相比,後一個十年比前一個十年人口淨增長減少了約5600萬人,這表明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得到了較好的執行,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也緩解了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同時,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剛才我說的總量資料也表明我國認真履行了《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承諾,為實現全人類自身發展的可持續作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第二,從人口素質的一些指標看,中國居民的全社會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人口的素質在提高。剛才給同志們介紹了兩個資料,一個是我國的文盲率,我國的文盲率從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8930人,這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我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進步,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
第三,從反映人口結構的資料看,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在加快推進。我們這次人口普查的全國城鎮人口達到了6.66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2000年比1990年前一個十年,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9.86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後十年城鎮化進程在加快,也標誌著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水準的不斷提高。
第四,從這次反映人口遷移的資料看,我國的經濟活力在不斷增強。2010年我國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流動人口2.21億人,比2000年增加了1億人。剛才我給朋友們解釋的另外一組地區人口分佈的資料,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這一次沿海發達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內陸稍微欠發達地區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這也就是說,更多的人口從內陸西部往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這種趨勢反映了人口的流動和經濟的格局是協調一致的。人口的遷移既促進了人口流入地區的經濟發展,滿足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區的收入水準,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區的發展條件。因為流出去以後工資還要匯回來,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所以流動人口的增加,沿海發達地區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種程度上是反映中國經濟活力在增強,也促進了城鄉更加均衡地發展,東西部更加均衡地發展。人的流動既促進了東部的發展,也有利於西部的發展。
這次人口的普查資料反映出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一些矛盾和挑戰,一是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加快,二是流動人口的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別比偏高,這些都會給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剛才記者同志說,針對這些變化,政策有什麼調整。因為人口的問題非常複雜,影響也非常深遠,所以我們要根據人口變化的趨勢更加深入科學地研究人口變化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未雨綢繆、統籌考慮,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應對人口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謝謝大家。
巴西聖保羅週報記者: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和中國處於差不多發展水準的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為什麼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會處於現階段這個水準?第二個問題,您給的資料裏也反映了中國現在低生育率的狀況,您是不是認為現在已經到了讓中國重新審視一下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了,以避免或者來應對您剛才所提到的可能帶來的人口方面的挑戰?
馬建堂:我有幸參加了巴西統計局在去年年底的巴西新一輪人口普查新聞發佈會。中國確實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不一樣,中國的人口增長模式很快從過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的“高、低、高”的模式過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低、低、低”的模式。如果說發達國家,像歐洲一些國家、日本,它們從“高、低、高”的模式轉到“低、低、低”的模式是一個自然的、長時間的過程。中國轉移的過程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某種程度的調控性;第二個特點,時間更短。我們在幾十年的時間裏實現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轉變,而很多發達國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時間才實現了這個轉變。
我剛才說了,中國模式的轉變有很強的調控性。中國政府從1980年開始實行認真積極的計劃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予以貫徹和落實。我們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1980年中共中央發表了一份致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在這個公開信裏就號召大家生一個孩子。1982年又把計劃生育政策列入憲法。這位朋友剛才講為什麼中國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低,是一個“低、低、低”的模式,就是緣於人口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和落實。
這位女士的第二個問題確實是很重要的問題。一是我們國家1980年以後,特別是近十年,我們國家大概是12‰多一點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稍微多一點的自然人口的增長率。在這樣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國人口總量的增長速度放緩。二是老齡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兒年齡的結構在縮小,出現這樣的結構。這張幻燈片非常形象地說明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圖)第一張圖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老齡人口很少,少兒年齡很多,右下角是我們這次普查的圖。這樣的狀況大家都在思索中國的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星期二下午政治局學習時,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
我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兩句話:第一,1980年以來中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我們有效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轉變。
第二,我們要重視我國人口發展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變化,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科學認識人口發展的規律,清醒地認識中國人口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適度低生育的水準,同時在這個基礎上科學研究、認真評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政策,兼顧當前和長遠,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中國人口長期均衡地發展。
中國日報記者: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馬局長介紹一下在此次調查中顯現出中國哪些地區和省份面臨最大的人口挑戰問題,包括嚴重的老齡化和過低的生育率?哪些地區需要人口政策的進一步完善?第二個問題,怎麼認識和看待此次人口普查資料的準確性和品質,我們為了確保資料的品質,前期採取哪些方面的措施?
馬建堂:要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涉及到我們明天要發佈的第2號公報。簡單地說,十年來,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總量都在增加,也都面臨著老齡化加快的問題。如果一定要分一分哪些省的問題更突出,可以這樣講,沿海發達地區碰到的這個問題可能更加突出。同志們也知道,沿海發達地區在一些時段和地區出現了局部的缺工現象,這也可能是這個問題的另外一種形式的體現。人口發展變化出現的新問題是我國所有省、市、自治區都面臨到的,也可能這些問題在東部沿海地區更加突出一些。
第二個問題請這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主任,我們局主管副局長張為民先生回答。
張為民:這個涉及到人口普查資料品質的問題,我可以向大家說一句。這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品質是比較高的,或者說這是一次高品質的人口普查。為什麼這麼說?可以從兩點來看:一是剛才馬局長談到,這次人口普查有事後品質抽查,抽查結果顯示,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這個漏登率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較有大幅度的下降。
二是通過人口的總量、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個方面的資料,和相關的行政記錄,比如戶籍管理的資料、教育統計的資料、人口計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門的殯葬資料,相比較之後,感覺到這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相互的銜接或者說一致性比較好。
為什麼我們這次人口普查會取得比較高的品質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堅持了依法普查。這次人口普查國務院頒佈了《全國人口普查條例》。二是堅持科學普查,制定了科學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項工作細則,特別是這次我們在人口普查登記的原則上進行了完善。馬建堂局長也談到我們這次在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都進行了登記,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
三是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因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品質的資料,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在全國開展聲勢浩大的宣傳,使得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夠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別是党和國家領導人參加人口普查登記,對人口普查發表了重要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的廣大人民群眾,使得大家都能夠投身到這次人口普查當中來。
四是組織周密。有了科學的方案,還需要對整個工作的過程進行嚴密的組織。
五是我們建立了嚴格的品質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個環節當中都制定了檢查、抽查、驗收的標準,必須在每一個環節上都達到比較高的品質,才能把工作轉入到下一個階段下一個環節。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在我們開展聲勢浩大的宣傳當中,在座的各位媒體朋友們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謝謝大家。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馬局長,在過去很多年裏,很多中外學者和官員都預測中國的性別比是在不斷擴大的,但是您今天給我們的資料顯示了中國男女性別比是在減少的,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原因?
馬建堂:我剛才發佈的是總人口的性別比,有一個資料我們還在匯總評估階段,你問到了我也準備告訴你,就是出生人口的性別比。我們這次普查根據初步匯總的情況,出生人口的性別比(以女孩為100)是118.06,這個資料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別比116.86提高了1.2個百分點。但是這個資料比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樣調查的119.45下降了1.39。2010年的人口性別比比2000年有了提高,但是和2005年及2009年的數相比略微有一些下降,說明近年來我們國家有關部門開展廣泛的一些措施,如關愛女孩活動等等,還是取得了成效的。
但是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仍然還是高於正常的範圍。我們還是要高度重視這個資料反映的挑戰和矛盾,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關愛女孩,進一步在就業、工資等等方面對男女一視同仁。我們國家統計局是做得好的,我們國家統計局女性人員的比例超過男性。通過綜合措施,我相信中國的出生性別比一定會逐步走向正常。謝謝。
最後還想佔用大家一點時間,對在座的媒體朋友和不在座的媒體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在這次人口普查中,宣傳部門、新聞界的朋友們對我們的支持很多,整個宣傳工作聲勢浩大、多管齊下、夜以繼日、不辭勞苦、貼近群眾,沒有你們的奉獻和努力,第六次人口普查不會得到這樣圓滿的結果。為民,我建議我們站起來給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媒體朋友鞠個躬。謝謝。





http://www.stats.gov.cn/tjdt/gjtjjdt/t20110428_40272239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