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新聞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11-4-30 阅读次数:1558


馬欣:一壺天地小書樓


馬欣(1981級無線電)  2011-04-28
  

    1981年我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到今年正好30年。30年前的事,已經些許模糊,但是當時校園的一景一物、生活的一粥一飯,有些是揮之不去的,比如那個時代清華園的“小書樓”。

    記得那年初秋,我在自行車後捆綁起鋪蓋,到了遙遠的海澱區好陌生的一個地方,周邊不無荒蕪。從南門進入,經過很長一段路,路兩側幾乎沒有任何建築,只有蔥郁的樹木掩映著偶爾看到的小樓。最後到九號樓門前報到。那時候女兒進清華大學報導,對父母來說似乎很平常,不需要出席。

    今天清華園中的高大建築群基本是在新世紀建造的。當年我們上課學習的地方幾乎都是小型建築,我願意把它們統稱為“小書樓”。

    西階教室是我們上大課的講堂,教室很大,像小禮堂,可以容納8個班同時上課。桌椅是簡單到近乎簡陋的條桌條凳,冬天不怎麼暖和,夏天亦沒有空調。當時老師講課基本靠吼,老師的聲音傳到後排已經變成“蚊子聲”,後排幾乎看不清板書,因此,聽課品質取決於你多早起床“占座位”。

    早早起床的同學不僅有油餅吃,還可以用書包占前排座位,之後就到水木清華河邊背英語單詞去。水木清華與西階一牆之隔,園裏的景物幾十年未變,水中映襯著藍天和茵茵綠草,朱自清永恆的《荷塘月色》描寫得至清至純,質樸中有玲瓏。

    工字廳後廳外朱紅色柱子上有名聯曰:檻外山光曆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正額“水木清華”。

    西階教室成了水木清華園子一個延伸部分,窗外春天有迎春花的明黃晃動,夏天有潛入的荷花清香,秋天有蛙鳴蟲叫。令人想起歌曲《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吱吱嘎嘎寫個不停……

    我們一年級上的“工程製圖課”是在清華學堂上的。上樓時木樓板有很大聲響,必須要放慢動作。教室有巨大的畫圖用的桌面。我們的製圖老師是一位年近五旬和藹的老先生,記得有一次把橢圓不小心寫成了“憜圓”,同學中發出小小的善意的躁動。

    在清華學堂,我們不知度過了多少夜晚,畫圖到晚上10點是常有的事情。老師對畫圖鉛筆削得是否合乎尺寸的矩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製圖就是時間堆積出來的作業!即使如此,也少有幾人能夠讓老師滿意。記得我的製圖再怎麼努力也就是80分,一直納悶90多分的同學怎麼做到的。小小的製圖課,讓我們初步領略了清華老師是不容易被糊弄的,不容易令之滿意的……那個記憶永遠留在了古老的清華學堂。

    科學館的物理實驗課把我們帶入物理世界,那個物理世界與科學館的厚實堅固、中規中矩的對稱建築仿佛渾然一體,彼此映照。只有這裏,科學與建築 是如此地和諧並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教不大,只能容納一到兩個班上課。二教外有一個石橋,一條通往工字廳的彎曲小徑,小河流水,坡上有一些植物,幾分野趣。夏日,晚自習中間休息時外出一遊,盡情呼吸樹木的氣息和花草的味道,大有精神氧吧的作用。

    二教的南側是一教的三層小樓,一教裏面我們上了不少專業基礎課,通常兩三個班一起上課,多和物理類和力學有關。我們班是電子系課業較重的一個專業,四大力學曾讓同學們大感費力。那些困難的作業,一個人獨自自習一晚上做不出一道題的記憶,有一些與一教有關。遇到這種情況,晚上回宿舍大家總要討論一下,即使討論,七個人還是有七種答案,莫衷一是。

    我們上到三年級以後,才建成了三教,它坐落在清華學堂東側馬路東邊。那個時候,三教在我們眼裏是最現代、教室最多的一個教學樓了。晚上去三教,基本可以保證有座位自習的。其他地方可就懸了,不早去,常常轉悠幾圈都找不到座位,只好悻悻回宿舍。

那時我們住六號樓,六個女生一個宿舍,大約十平米。除了桌子和上下床,空出的地方不足三四平米。在宿舍晚自習,容易磨蹭聊天吃零食,是班主任史月豔老師很反對的。經常在“家”自習,是要被點名批評的。

    那時清華的建築,除了主樓之外,幾乎都是獨立小樓或平層建築,多是古色憨態,不食人間煙火,不同季節呈現著不同面貌,與環境完美融為一體;偶爾走過以前老教授住的獨門小院,牆外密密的爬牆虎,小小柵欄,探頭進去,多是靜謐沒有動靜,有幾分神秘,仿佛裏面還是紅泥小火爐的時代。

    還有老圖書館、舊水和新水、電子系系館……留下了多少莘莘學子讀書的身影,伴隨我們度過五年的青春時光。今天想來,分外親切美麗。

    在清華百年校慶之際,我要說聲:謝謝你們,生命中的那些日子,那些“小書樓”、大天地。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