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清華精神的新作——讀馬國馨院士《學步續稿》有感
中國建設報 2010年4月26日
《學步續稿》(天津大學出版2010年1月第一版馬國馨著)一書,正如馬國馨院士在它後記中的定位:“這是繼2008年《學步存稿》之後的另一本全集……絕大部分收錄了與清華大學有關的內容,諸如清華風物、清華舊事、清華師長、學友唱和、同窗情誼、業餘生活等”。馬院士在文中表示,是清華精神、清華學風影響他50年的建築與文化人生,我認為這一點恰恰是他著作該書的初衷。我是在2010年放假前一天拿到樣書的,在濃濃春意暖心扉、新年不負舊年勤的春節長假中,我認真品讀了它。從中,不僅追尋到建築設計大師清華成長的足跡,也觸景生情地感受到春節特有的味道。
該書以獨到的記憶方式,傳播了與清華大學相關的精神與文化,其中最為動人之處是展示了共計20餘位已逝的清華學人的風采,使讀者不僅感到名師堅忍不拔之志,超然物外的平常心,還學習到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一時的得失而怨天尤人的心境。這些重要人物有:馬院士為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作五十年”紀念會上所作的“負笈毋忘煉身心,少時播種勤耕耘;白首同論報國路,教誨重溫意深深”的詩文。教育及散文家朱自清,詩人聞一多,清華大學第一屆大學生、1926年3月18日慘案犧牲的韋傑三所作的紀念詩文。清華藝友合唱團去臺灣專訪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專門祭拜曾任清華大學校長31年的梅貽琦的墓園,馬院士為此作詩“謁梅園”以表紀念之情。建築學師長、著名的建築學家林徽因,馬院士為她的詩句書法題。馬院士曾任莫宗江教授所授中國建築史的課代表,為此,值莫先生80歲誕辰,特賀詩一首“辛勞耕耘幾十秋,芬芳桃李遍神州。遙祝莫師多珍重,歲歲矯健忘白頭”。並提供了珍貴的莫宗江、羅哲文、梁再冰(梁思成之女)的合影照片。倪天增于清華建築學畢業,後任上海市副市長,書中馬院士利用在杭州參加第二屆建築師與文學家研討會到西塘,特過倪天增學長祖居,並賦詩一首。馬院士曾攻讀汪坦先生博士,書中不僅有在2001年汪坦先生追思會上的詩句,還有與恩師的合影,表現了作者“薪承火傳志未已,德言風節遺後人”的心情。建築學教授汪國瑜於2009年贈馬院士《半窗墨蹟》,並出版九十年誕書法集,書中記載下馬院士為老師所作詩歌一首。建築師魏大中先後主持、參與並指導了包括國家大劇院在內的60多項工程,“長安長富譽京苑,粉彩丹青名作傳。盛世富康逢甲子,華章再讀錦繡篇。”這是為祝賀魏大中60壽辰而作的詩作。“悼亙齡兄”一詩是作者為同窗學友殷亙齡所作詩作,“時近重陽凜風罡,亙公西行痛天殤”的詩句,表達了作者的悲情。此外在作者的追憶中還有結構專家陳芮學長,清華學友王海先生,清華大學音樂室周乃森教授,清華藝友王乃慶等人。這其中既有恩師與學友的音容,更有風哀雲悲的痛楚,我以為它給讀者帶來的不單純是一種文化追憶,更是一種人情味十足的“清華學史錄”,是一份殊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學步續稿》在僅僅15.2萬字的篇幅中,作者利用詩歌、書法、美術、攝影、篆刻、音樂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建築學大家的文化產業視野。它是誠意的創作,因而滋養靈魂;它是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耕耘者,相容並包、吐故納新;它的樸實的創作中之所以透出內涵無窮的精彩,在於作者從大處著眼,尋求建築文化為中心的突破,並自然地堅守著中國建築文化的基本屬性,創造出新的融合、與眾不同的建築文化與“大文化”的表現方式。
該書告訴讀者,在資訊多元、聲音多樣的時代中,建築“大文化”的聲音要做大做強,不僅要培育吸引力,更該從文化生態處著眼。無論是用現代人的生活經驗及態度去揣度詩詞,還是用生鮮優柔的時下文化藝術形式,都是探求古典與現代的契合點。從此種意義上出發,書中的情景交融的含蓄是人類文化及共同情感的表現,而景中寓情、人中寓情的表達,更體現了作者天地山水般的胸懷。正基於此,我以我的視線將這篇並不成熟的讀後感拋出,希望有更多的人用文化的心態關注萬物生息的更迭、體會世間百態,不僅跨越千百年的時光長河去遐思,更要從建築設計大師的字裏行間體味蕩漾詩心的原味。
馬國馨,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副總建築師。主持和負責多項國家和北京市的重點工程項目,如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停車樓等。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