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孫中山扮演者馬少驊:這次最成熟
www.enorth.com.cn 2011-11-09 09:58
專題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
馬少驊面對本報記者侃侃而談
本報記者專訪電視劇《辛亥革命》孫中山扮演者馬少驊
天津北方網訊:8日上午九點半,在事先約好的採訪地點,終於見到了電視劇《辛亥革命》中孫中山的扮演者馬少驊,也許是之前他在螢幕上孫中山的形象太深入人心,當他一身休閒打扮,頭戴黑色鴨舌帽出現時,竟讓我產生了一種穿越感。
一個小時面對面的聊天,記者深切感受到馬少驊是一位對表演有神聖使命感,對社會有責任感,憂國憂民的藝術家。他說“看到現在孩子們書包沉重,個個成了小眼鏡而且身體孱弱,很痛心,教育這樣下去是自毀長城。”
昨天,記者剛一提有關孫中山的問題,馬少驊馬上說:“之前有媒體說我非常盼望演晚年孫中山,我必須澄清,我並沒這樣說過,只說如果碰到合適的劇本會考慮再演老年孫中山。”
馬少驊早在1983年在上戲時就被導演丁蔭楠看上,邀其出演電影《孫中山》,但因為當時年輕無法駕馭,最終與孫中山失之交臂,直到1989年才在電視劇《李大釗》裏出演孫中山,此後,《平民大總統》、《風雨十二年》、《走向共和》、《建黨偉業》再到《辛亥革命》,近30年裏,馬少驊六演孫中山,在圈內有著“海內外唯此一人最像孫中山”的美譽。但即使這樣,馬少驊每次演依然覺得有難度:“要演好孫中山這樣的肖像人物很難,經歷之前的幾次失敗,這次終於在《辛亥革命》將孫中山孕育出來。”馬少驊說這次是最成熟和最完整的一次演繹。“相比前五次,這次可以說是真正理解並消化了他一生所崇尚的精神。”
馬少驊表示從沒打算被孫中山所累,他說:“我更愛演生活中的小人物,比如電視劇《生存之民工》中演的謝老大那樣的。”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兩個角色,他說是《沂蒙》中的李忠厚以及《紅燈記》中的鳩山。“只有融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才能最自然的流露出角色所應該具有的狀態。”
談到目前最想演的角色類型,馬少驊說:“我非常想演現實題材,最好讓我演一個父親。”
馬少驊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上海,1986年作為人才引進到武漢人藝,從此就成了半個武漢人。幼年時他還學過京劇唱過老生,“我父母都是京劇演員,祖父是演滑稽戲的,所以我也算生在戲劇世家。”
1978年恢復高考後馬少驊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在此之前他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軍旅生涯,“我參軍雖然是文藝兵,但也站過崗。那時我所在的部隊負責守衛雲、貴兩省之間長達3000多米的隧道”,馬少驊說,“太孤獨了,有時候為了能和巡道工多講話,我們就趴在鐵軌上聽他的腳步,來了就馬上煮玉米,就是為了他來時能吃上好多逗留一會多講會兒話。”馬少驊說正是這段單純美好的經歷,讓他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馬少驊也表現出和孫中山一樣的“憂國憂民”,“當代中國人生活過於物化,精神世界空乏,已經說不出什麼是主流價值觀了,一切都在向錢看。年輕人不愛思考,整天只喜歡看那些低俗的娛樂節目,這樣下去是很可怕的。”馬少驊說《辛亥革命》那個時代精英身上的品格值得學習和繼承,“那些留學生和革命者在關鍵時刻都能將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一個個書包沉得都用上拉杆箱了,都視力不好戴眼鏡,沒有時間鍛煉,身體弱,但真正最應該學習的如尊老愛幼等美德教育卻少之又少,教育再這樣下去是自毀長城。”
馬少驊呼籲社會,應該多關注下一代的健康和成長。他說:“和做人一樣,電視臺也不能只唯收視論,不能一味迎合低俗審美要求,讓青少年每天只看些沒有養分的節目有什麼好呢?做節目也要有社會責任感。”
談到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男人幫》,馬少驊說:“不喜歡孫紅雷那個角色,大男人裝娘娘腔,他明明就是個牛,幹嘛要裝小綿羊啊?看得有點噁心。”他說以後如果碰到孫紅雷一定要批評他,“我見面了一定要說說他,以後再不能演這樣的角色了。”
之前和導演管虎有兩次難忘的合作經歷,馬少驊誇獎管虎:“他是個很有想法的導演,唯一想提醒一點的是,現在他好像也在有點模仿別人了。”
正是幼年時有學習京劇的經歷,馬少驊說自己帶著審視的目光回看,發現很多老的藝術形式是該改革了。“京劇太慢了,因為古代的人生活節奏慢,現在的觀眾肯定沒耐心看,京劇中的武打戲很熱鬧很好看,但都是那個套路,大家覺得假,如果能融入現在的武術元素,肯定好看。”
他也十分贊成武漢人藝近幾年走市場的嘗試,“只有靠市場檢驗,才能有動力改革,出賣座又叫好的精品,不管是京劇、昆曲、相聲,推到市場裏去,才能真正救活。”
稿源: 武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