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13-7-26 阅读次数:2215


一師兩狀元


馬傳鉦 文  馬千雲(馬來西亞) 攝影


    狀元,中國科舉天空的明月,“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天看”,蔚為大觀,尤如當今名列全國高考的榜首。

    狀元,指殿試的第一名。所謂“殿試”,是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裏親自主持,在同一個地點開考,用同一套試題,只考時務策一道,對進士們進行一次御前考試,均不落榜,為了重新決出名次。

    那榜上有名,就讓人聯想到人生四大快事之一的“金榜題名”。金榜,就是殿試的排名榜。殿試畢,由讀卷官閱卷,評出一甲(前三名為一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將一、二甲前十名的試卷,呈送皇帝欽定名次。

    皇帝金口出題,當場面試,綜合評價其才華後,又隨自己的喜好,將名次、姓名依次列出,交給填榜官寫榜。榜用的是黃紙裱成的,裏、面兩層,也稱為皇榜。寫好後,用紅線穿起,在大殿前懸掛三天,再交給內閣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金榜題名”的由來。

    再說科舉制度,淵源于漢朝,創始于隋朝,確立于唐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西元605年)的進士科舉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綿延一千三百多年。

    那時,選拔人才的主要通道就是開科取士。由於選才及於寒微,使得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浩浩蕩蕩進京都,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同時,它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權的壟斷,使官場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這也是一種進步。

    狀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奇特的現象,也在歷史的政壇、文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說了中狀元,歷史上還有“三元及第”之說,那是百年難遇的考試天才,堪稱狀元中的狀元。

    所謂“三元”,是指解試(後稱鄉試),省試(後稱會試),殿試(後稱廷試)均為第一。這三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舉人),會元(貢士、進士),狀元(進士第一名),故合稱“三元”。自從科舉實行以來,連中三元,可謂鳳毛麟角。

    福建福州府長樂縣,號稱“進士之鄉”,尤其在明朝。馬鐸1412年(永樂十年)中狀元,以其雄才大略而代駕郊天,成為聞名朝野的“一日君”,這是長樂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更甚者,時隔六年,長樂縣沙京鎮上李村李馬,因出生馬年,父為其取名“馬”。在1417年---1418年連中“三元”,即當年解元,翌年會元及狀元,是百年不遇兩年連中三元的狀元。他聲震京都,連永樂帝都為之高看一眼,且為他留下美談。

    明永樂十六年,殿試後,永樂帝閱其卷,嫌“李馬”之名不雅,本想將他剔出一甲,後來看到文章確有才氣,覺得以名取人可惜了人才,於是,皇上遂將御筆一揮,在“馬”字旁,用朱筆加了“其”字,從此成了“李騏”。

    三日後,傳臚唱名宣佈狀元時,臚唱三遍無人應答,還是永樂帝恍悟,連忙解釋說“李騏,即是李馬也。”李馬才出列受昭,叩謝皇恩。

    一匹普通之馬,一躍成為千里馬。從此,李騏在書寫自己名字時,必先墨書“馬”字,再在“馬”的旁邊用紅筆寫上“其”字,以表示“御筆朱批”。這也剛好符合“騏”之釋義:“騏”,乃身有黑白條紋的奇馬也。

    說了兩位狀元,切不可忘了他倆的恩師,尤其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在此為狀元的老師應特書一頁。

    陳洵仁,字思允,福建福州府長樂縣江田人。洪武十六年(西元1385年)乙丑進士,拜中書舍人,刑科給事中,其立朝正直敢言,多惠政事,望重一時。本來在仕途上順風順水,無奈因訟父之冤,忤旨罷歸。竊以為,忠孝不可兩全之時,其選擇了孝,真是了得。

    當洵仁師回到家鄉,只有一庭明月,兩袖清風伴隨著,可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處江湖之遠,不怨其君,乃志存高遠。

    知縣王遵道熱心公益事業,提倡民辦教育,他深知陳洵仁為官之道與治學精神,禮聘他講學于六平山東溪精舍。

    洵仁師的教育目標高人一籌,講學不襲舊俗,在山林夜幕松光之光中,師生共同煆造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牛的一頁。數年之後的學子十人,九人中進士(其中馬驛、李馬為狀元,侄子陳全為榜眼),一人中舉人,不考進士而成為著名的畫家。他的教學方法,應該值得現代人探討。

    從洵仁大師的《記東溪精舍》散文中,領略出他的抱負。他說,你等今後在這裏攻讀,把開創明時盛事,作為自己的職責,相信你們的功績不在裴度(唐朝名相)之下。如果只通曉一種經書,掌握一門技藝,成為一般的讀書人,這不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啊。

    長樂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之地。之所以在明清時期人才興盛,其重要原因有二:一、以環境論,因官府重教興學,書院、學堂、書齋、精舍遍佈,執教從師者眾;二、以學子論,因本土人多地少,文人從讀書上尋找出路不失為明智之舉。

    由於馬驛與李馬同一縣城出生,同在一個精舍攻讀,又是同一位老師執教,連姓名都帶“馬”字。明代兩位狀元的偉績轟動四海,也難怪那時的好事者編造出“一母兩狀元”的故事,其早就出自《秦淮風月》。一看書名,就知道專收子虛烏有、低級有趣的見聞,供酒足飯飽之後的消遣,直到現在,還在網路世界裏瘋傳。就連馬氏家族內部對此至今還有爭論,何況外界呢?

    筆者認為,大千世界,爭論永無休止。只有正本清源,才能大白天下。

    在此,感謝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李氏委員會李惠生副會長提供的《上李村族譜》,其詳細記載:李馬之父李長孫,字原善,壽九十二,授陝西西安都司總掌兵曹。誥封儒林郎、翰林修撰。配葉氏(李馬之母),繼黃、陳、王、吳氏,合葬于沙塘林山。

    感謝馬來西亞馬千雲博士提供的《長樂馬氏族譜》;感謝馬長冰宗長提供的《長樂嶺前馬氏族譜》、《馬鐸墓誌銘》,均清清楚楚記載:鐸之母為卓氏。

    再說,明人沈德符所著《敝帚軒剩語》(卷上)中考證:及考二人志銘,則殊不爾。鐸之母為卓氏;騏之謫母葉氏,先亡,繼母黃氏,俱封安人。二人本不同母,何以世有此說?連明朝那時都闢謠了,可見謠言之可怕,但止于智者。

    人的品位分為四等:一、高級有趣;二、高級無趣;三、低級有趣;四、低級無趣。我想同仁若看到這篇文章,應該不會再有“一母兩狀元”之說了。希望今後更多地宣揚“一師兩狀元”,以激勵後人更好地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薛芎  審稿








馬鐸墓誌銘





長樂嶺前馬氏族譜

聖朝禮樂同三代    翰苑文章第一家

風吹不響鈴兒草    雨打無聲鼓子花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