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13-9-21 阅读次数:4203


廣西橫縣伏波廟的建築藝術及馬援簡介


馬千雲(世界馬氏文化資料中心副主任,馬來西亞)編撰及攝影


     廣西橫縣伏波廟位於雲表鎮六和村委龍門塘村郁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亂叛亂, 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祭祀性質建築。馬援將軍在馬姓族人眼中是個光門耀祖的重要人物,因其出身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人),故馬姓族人以“扶風”為堂號,由此可見他在馬姓族人中的重要分量。

    橫縣伏波廟,據考古專家推測,始建于東漢建寧三年,距今約1300年,曾在北宋中期重修過,現存伏波廟為宋元明清建築。廟宇為三進建築,面積為839平方米,經過計算發現,廟宇的主體建築的磚牆結構長度、通面寬、進添、明間、次間的內空結構,剛好與東漢建寧年間使用的長度單位(一尺等於公制0.235米)數字整合。因此推斷可能是建于東漢建寧三年,即西元170年左右。

    建築群的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鐘鼓樓、牌樓、前殿、回廊、中殿、祭壇殿、後殿七大部分組成,面寬五開間,前殿為硬山頂,中殿為歇山頂,其餘為懸山頂,均為木結構。橫縣伏波廟承繼了南系的建築風格,著重細部之雕琢,石雕,陶塑,彩繪均極為細緻。由前殿的建築外觀看,這是典型的南方建築的廣東派建築,這可由屋脊置滿交趾陶飾和次間額枋曲起如弓的建築形式表現出廣東廟的特色。鐘鼓樓是明代建築,它們平面呈矩形,其結構形式是穿鬥與抬梁相結合,鐘樓四柱升起,抬高屋頂,二樓欄杆為青磚花牆,屋頂青色瓦片飛簷反翹,有一種騰飛的氣勢,在正脊上吻著兩條飛鯉,造型優美大方。前殿以簷柱重拱承托簷檀,拱柱交接處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獅,在屋架結構中,梁、枋、斗拱、口簪、天栩等都達到功能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完美結合。左廂房的女兒牆上中央有描繪“五代榮”的家族成員陶飾,兩側配有花鳥樹的浮雕,右廂房的女兒牆上中央有“府州房”的文武的官員陶飾,兩側再配有花鳥樹的浮雕,個個形態逼真生動。中殿正脊上有雙龍戲珠、人物、房子、花卉及動物等陶飾,可惜大部分已遭破壞。中殿屋面舉折平緩,翹出的簷角舒展飄逸。殿內有許多石柱,柱礎雕工精緻,有垂蓮形,塔狀形等,梁架底面都有精緻雕刻,整個結構可以說明請的典型建築。

    橫縣伏波廟的最大特色在於廟宇周圍古木參天,任憑四季更替,落葉滿地,卻始終沒有一片落葉掉在大殿屋頂上,瓦片上永遠整潔乾淨。這是當年建築師根據這裏的山勢地形,安排設計的,伏波廟正處在一個峰穀的抛物面,背北,風主要從西南方吹來,在廟裏形成一股上升的氣流,所以儘管西風勁吹,卻不會有一片葉子吹落在大殿的屋頂上,人們以為是將軍的神力,人們相信將軍的神力不止于此,郁江的烏蠻灘就在伏波廟前,東漢建武17年(41年),馬援屯兵烏蠻灘,然後由此揮軍南征,平定交趾叛亂,千百年來,航船經過此灘,無不肅然起敬,因此每有船隻經過都在船頭,燒香,鳴炮,廟內和尚撞鐘應答,以視平安,至今過往船隻都在鳴放鞭炮,目前在前殿放置有一塊刻有起敬灘的石牌。而新船下水路過伏波廟時,必須要放一條小狗到江裏,相傳伏波將軍馬援之子大相公,平生最愛吃狗肉,船家為求得行船順利,歲歲平安,新船經過伏波灘都要向伏波廟敬送一隻狗,這個習俗至今仍保留著。

    伏波廟的神像是馬援的家庭成員組合,伏波將軍及其夫人葛氏娘娘,還有他們的兒子大相公,這種一家人都被當著神仙來拜祭的現象,也可以說是橫縣伏波廟的一個特點。葛氏娘娘的職責是作為送子娘娘供奉,作為傳宗接代的象徵。馬援的兒子大相公也被人們列入祭祀的範圍內,並且作為財神供奉于“少侯祠”中,據當地人說,馬援是新息侯,其子當然是少侯了。馬援共有三子隨軍,長子馬廖任羽林左監虎賁重郎將,封順陽侯;次子馬防任中郎將,封穎陽侯;三子馬光任越騎教尉,封許陽侯。但少侯祠裏的神像究竟是那個兒子就不得而知。

    大殿(中殿)中間是馬援神像,身邊有四位侍神,三位將軍和一位小童。右手的將軍,手持寶劍,表情平靜,左手的兩位副將,手持武器,怒目睜眼,小童則手持鋼鞭侍立一旁。這三位將軍,傳說是馬援生前愛將,而小童則傳說是馬援過河遇險時的救命恩人,伏波將軍感激救命之恩,將他帶在身邊。

    前殿左右兩側各有一位女性雕像,即是征氏二姐妹。建武十六年(西元40年前),交趾(今越南),女子征側、征貳姐妹起兵反漢,攻佔九真,合浦等六十餘城,並自立為王,東漢朝野震驚,年高56歲的馬援,奉詔南征交趾,兩年後,擒獲征側、征貳姐妹,平息戰亂。人們為了紀念馬援的戰績,用懲罰的心態,特將征側、征貳兩姐妹的雕像立於廟前,為伏波將軍守門服務,向來賓舉手敬禮。這種懲罰性的心態,將異族以小雕像抬梁,舉梁,罰跪,或廟前站崗普遍存在海內外廟宇中。廟中還有一間福德祠,又稱“後土”、“社神、“社公”、或“土伯”。正式名稱是“福德正神”。

    橫縣伏波廟自古以來,有不少的名人到訪,如明代的徐霞客、王守仁、董傳策、吳時來、解縉,清代的陸榮廷、程光祖,民國的李宗仁都曾前來遊覽。有的刻碑、題匾、賦詩或撰聯。廟宇正門兩側,用隸書刻字的對聯“萬里精忠懸二柱,千秋靈跡護長灘”。清代兩廣總督陸榮廷“風清波平”、“力挽狂瀾”及“佑我平安”極為奪目。 廟門之東所掛的額匾“鐵膽寒心”為李宗仁1918年到此遊覽題贈。殿廓四周牆上的壁畫是民國2年(1913年)重新潤色。“投軍圖”、“竹林七賢”和“醉翁釣魚圖”生動逼真。

    廟門兩旁為對稱的鐘鼓樓,中國本土祠堂一般都沒用鐘鼓樓,自然也不會在廟堂建造鐘鼓樓,這裏出現鐘鼓樓是極為罕見的。還有兩根對稱的圓形石柱,上有刻字立於鐘鼓樓的內側,有點象徵紀念馬援立“銅柱”,定漢界。

橫縣伏波廟有幾個特點,別於其他的伏波廟宇:

1、唯一有鐘鼓樓及石柱置於廟前的伏波廟。

2、唯一以家族成員為祭祀物件的伏波廟。

3、唯一保持航船經過,需放鞭炮示敬的千古不變的風俗。

4、唯一保持新船經過,需放一條狗示敬的千古不變的風俗。

5、唯一因地形及氣候的關係,而屋頂不掉一片落葉的廟宇。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四日為伏波將軍誕日,附近及珠江口的農家船民都不遠千里而來參與廟會慶典。

    1983年橫縣人民政府將伏波廟列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國家文物局發佈國務院公佈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其中1994年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橫縣伏波廟在列,是橫縣區域內首例了被列為“國寶”的不可移動文物。

中國各地均有許多伏波廟或馬援廟,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及臺灣苗栗。

    筆者曾造訪各地多間的伏波廟或馬援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以橫縣的伏波廟為最大,最精彩,最具歷史價值。福建四堡的馬援廟為二進建築,有前殿,長廊及大殿是筆者所見第二大的馬援廟,以宗祠的形式祭祀,大殿擺放馬氏各支系的神祖牌。湖南株洲的伏波廟,坐落在淥江右岸的伏波嶺上,廟前的廣場中央放置伏波將軍的雕像,其建築形式具有特色,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伏波將軍的神像,卻淪落在廟中的角落,當配祭神。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應予糾正。

    伏波將軍馬援,生於漢成帝永始3年(西元前14年),卒于漢光武帝25年(西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人)。新朝王莽末年,為新成大尹(漢中太守)。後一度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為綏德將軍,繼歸劉秀,參與攻滅隗囂,屢立戰功。東漢光武帝建武11年(西元35年),任隴西太守,率軍攻破先零羌。建武16年(西元40年),交趾(今越南)女子征側、征貳起兵反漢,自立為王,馬援奉詔南征交趾,兩年後擒獲征側、征貳姐妹倆人,平息動亂。馬援將軍遂立銅柱以為南極,表功而返。“立銅柱為漢界,一在欽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嶺東界;一在憑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為海界;一在林邑南為山界。銘之日<銅柱折,交趾滅>”。劃定了東漢在南疆之版圖。馬援將軍在建武20年(西元44年)九月班師回朝,沿途修建郡縣,治理城廓,鑿渠灌溉,促進了嶺南農業經濟的發展。馬援將軍勝利歸來後,朝廷表揚他的戰績,封為新息侯。建武25年(西元49年)馬援在進擊武陵“五溪蠻夷”時,在軍中病故。實踐他那千古流芳的誓言“男兒當死於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

    目前伏波廟的原址,系後人在烏蠻灘馬援帥帳駐趾建立,是為了紀念馬援將軍南征交趾,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江疏河通航之功績。東漢建武17年(西元41年),馬援奉命南征交趾,率兵十萬乘船沿江而上,至橫縣郁江之烏蠻灘,因灘險受阻,又聞此處常有盜賊出沒伏波將軍上岸安營紮寨,號令士兵用鐵器銑礁,疏浚航道,使航道通暢,並剿擊盜賊,鼓勵為善者,益勉於善,為惡者不復為惡,由此平息賊患。然後由此揮師南征,平定交趾叛亂。

    馬援遺跡與伏波廟遍佈兩廣各地,遠至越南境內都有許多伏波廟宇,僅在防城港市,就有數十個伏波廟,事實上,廣西自北向南,有一個以馬援為祭祀主神的伏波廟祭祀圈,沿著灕江、府江,進入西江,郁江流域,以及南流江,北流江流域都有密集分佈。馬援南征不僅有效地鞏固了東漢政府,對嶺南地區開鑿道路,疏通河道,有力的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伏波神信仰是以漢代的兩位伏波將軍為原型神化而形成的,。即西漢武帝時期破南越的將軍路博多和東漢光武帝時期,平滅交趾“二征”之亂的伏波將軍馬援。“伏波者,船涉江海,欲使波浪之伏息”。



資料來源: 1、網路資料

          2、史亞輝.伏波神崇拜及其儀式與功能解析-以橫縣伏波廟為例.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3、廣西古建築志18集-橫縣伏波廟(錄製:廣西新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南寧怡聲音樂工作室。協拍單位:橫縣地方誌辦公室;廣西地情影像資料所;廣西成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錄製。2010年3月)




伏波廟廟前右側的鼓樓及圓形石柱



伏波廟面對郁江,坐起的建築為鐘鼓樓,牌坊及前殿。



從正面看牌樓及前殿。亦可以看到一對香爐,一對石獅及一對石柱。



母獅雕刻,手工精緻。



石柱上的刻字。



圓形石柱,共有一對。



牌坊近照,氣勢雄偉,結構精美。



起敬灘之石碑立於廟前。



前殿正脊上的陶飾房屋立面造型。



前殿右邊角柱石末端墀頭及下面精彩的石雕,雕工細緻,可惜稍有破壞。



前殿左邊次間額枋(廣東人稱:蝦公梁)曲起如弓是廣東廟德特色。



伏波廟前殿正門上方的牌匾。



前殿右邊次間額枋(廣東人稱:蝦公梁)曲起如弓是廣東廟德特色。



前殿前簷牆上的正脊陶飾,前簷牆上方的精美花樹浮雕及末端墀頭及下面精彩的石雕。



前殿右邊角柱石末端墀頭及下面精彩的石雕,雕工細緻,可惜稍有破壞。



前殿右側耳房及前簷牆上方的屋頂。



從廟前右側看牌樓,石獅及鐘樓。



從廟正前方看牌樓,前殿及中殿。



伏波將軍南征交趾,擒獲征側及征貳兩姐妹,後人將其雕像立于廟前作為守衛,看護伏 波廟。



前殿的牌額、梁枋及斗拱。



從前殿看一院、中殿及兩側廂房。



左廂房及女兒牆上的陶飾。



右廂房及女兒牆上的陶飾。



中殿的伏波將軍神像(中央),左側的兩位將軍及右側的一位將軍是馬援生前的愛將,右側的小童是馬援將軍遇險時的救命恩人。



從中殿看前殿、耳房及兩側廂房。



從中殿右側看前殿及左廂房。



從中殿左側看前殿及右廂房。



中殿與後殿之間的二院。後殿祭祀馬援夫人葛氏娘娘的神像。



後殿的葛氏娘娘的神像,作為傳宗接代的象徵。



從後殿看中殿建築屋的後方。



中殿內部的神像及樑柱。



少侯祠內的大相公神像。



左廂房、耳房及前殿的屋頂裝飾。



右廂房、耳房及前殿的屋頂裝飾。



廣西馬處威賢伉儷伏波廟前留影。



這些經過郁江烏蠻灘的稍大型航船,均要放鞭炮示敬。



橫縣伏波廟全景。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