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碗窯公立學校" 與馬氏家族
來源:馬家順撰寫 馬千雲攝影
香港大埔碗窯村馬氏家族對新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視,於村內一座稱為“五常第”的祠堂內開設私墊。
1930代“五常第”由私墊改變為一間名為“民安學校”,提供全日制的小學教育。二次大戰期間,“民安學校”被毀,村內教育被迫中斷。
1949年由於政府教育政策及碗窯鄉紳的推動下“碗窯公立學校”於“樊仙宮”側開設`第一間校舍(即今之“碗窯公立學校”)。校訓:勤;樸;禮;信。
1960至1970代,由於入讀學生急促上升,在校監馬世安先生及碗窯各村鄉紳大力捐助,學校得以順利擴建,新增多間課室及推行完善教育。
1980年至1990年代隋著市區都市化,“碗窯公立學校”終於1994年正式結業。
這座古建築每磚每瓦都充滿著附近一帶村民的感情,維繫著多代人的美好回憶,其藴含的歷史價值是深厚的。由於年久失修,自2014年3月開始在熱心人士的捐助下,開始維修“碗窯公立學校”。
碗窯古村;古窯址;古廟樊仙宮;武帝殿;福德祠及古風山林,可說是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大埔名勝。
左邊建築為修復前的碗窯公立學校,右邊的建築為陶瓷神廟“樊仙宮”。
修復後的碗窯公立學校。
當年(數百年前)掛在祠堂的“五常第”石匾。目前仍然保留完整,暫時放置於學校旁。
馬家順向馬來西亞的宗親講解學校歷史。
馬來西亞宗親(右二起馬千乘,馬志光,馬千君)在香港宗親(右一馬家強,左一馬家順)的陪同下參觀碗窯博物館。
右一起馬千乘,馬千君,馬志光參觀博物館,背後的模型為碗窯村全景。
博物館內陳列出土的陶瓷。
遠眺碗窯村的“馬氏宗祠”。
馬四於堂的子孫於宗祠前合影。
“馬氏宗祠”的神龕。
來西亞宗親祭拜祖先。
右一起馬千乘,馬千君及馬志光在馬氏宗祠的神龕前合影。
維修屋頂。
維修屋頂。
維修外牆。
維修學校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