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播出臺山籍飛行員的抗戰故事:馬氏兄弟百次飛越“死亡航線”
上圖為馬紹基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近期多個媒體上都播放了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和專題片。其中,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在8月7日《華人世界》節目中,就介紹一對祖籍臺山市的抗戰親兄弟。
圖為馬邦基
紀錄片中講述的這對兄弟,哥哥名叫馬邦基,弟弟名叫馬紹基。他們祖籍臺山市白沙鎮,是加拿大的二代華人。二戰期間,兄弟倆參加了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軍航空隊,主要負責物資運輸工作。他們飛行的路線是“駝峰航線”從印度的加爾各答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飛到中國昆明。由於天氣變化多端,而且要在叢山峻嶺當中穿行,飛機失事比例非常高,因此該航線也被稱為“死亡航線”。
圖為老年馬紹基
有一次,弟弟馬紹基在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時候,機身結了厚厚的冰坨,引擎也壞了,失去了控制,只能在2000米左右的高空飛行,但當時喜馬拉雅山脈的平均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根本就飛不過去。那怎麼辦?他和隊友只好將物資扔出去一部分,然後準備隨時割斷繩索跳傘,等到飛機慢慢下降,機身上的冰融化了一些,飛機才慢慢恢復正常飛行,馬紹基這才算逃過一劫。
圖為馬邦基
惡劣極端的天氣加上敵軍的追截,常常讓他們兄弟倆徘徊在生死邊緣。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堅守在崗位,在這條航線上分別飛行了420多次和370多次,運送了無數抗戰人員和軍需物資。
馬紹基
馬氏兄弟的父親馬本坤,1890年離開出生地白沙鎮飛鵝村,乘船去加拿大淘金。在加拿大定居後,靠著開雜貨店來養活妻兒。馬邦基和馬紹基分別出生於1920年和1922年。馬本坤逝世後,他的太太就帶同兒女,乘船回臺山安葬丈夫。1936年,在中國生活了一年的哥哥馬邦基回到加拿大,並於1938年進入美國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航空學院學習,並取得飛行資格。1937年,弟弟馬紹基也回到加拿大,在同一間航空學院取得飛行執照。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軍在臺山打家劫舍、屠殺搶掠,到處生靈塗炭。當時身在國外的馬邦基、馬紹基得知家鄉的情況後,立刻放棄了在國外的工作,申請回到中國。1942年,馬邦基在中美合營的“中國航空公司”做飛行員,駕駛運輸機飛越“駝峰”航線,並很快獲得“中航”最優秀飛行員的榮譽。他駕駛非武裝DC-3或C-46 運輸機,從印度運載軍火、汽油或者鈔票到中國,一次次避過日本快速的零式戰鬥機的攻擊。1944年,弟弟馬紹基也加入到隊伍當中,成為飛越“駝峰航線”的一員。
馬邦基與妹妹
因為掛念困在故鄉的母親和妹妹,1944年2月,哥哥馬邦基決定回鄉尋找她們。他先坐飛機從廣西桂林到柳州,然後坐火車、坐船到廣東江門。他花錢請了兩個人帶路回飛鵝村。一路上很危險,有一次,要躺在棺材裏,才混過日軍的崗哨。
歷經輾轉,馬邦基終於回到飛鵝村,並找到了母親和妹妹,但由於母親身體太虛弱,無法出遠門,所以馬邦基只帶上妹妹離開。根據妹妹飛紅晚年的回憶,當時他們為了避過日軍不得不走夜路,甚至曾經在妓院匿藏。乘火車去桂林時,由於機車太老了,常常要和旅客們一起推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兄妹兩才終於坐上了“中航”前往重慶的飛機。
在短短8個月時間裏,馬邦基和馬紹基分別在“駝峰”航線上飛行了420多次和370多次,運送了無數抗戰人員和軍需物資。他們因在二戰中的功勳,得到崇高的榮譽——亞洲太平洋軍功章、美國軍功章、二戰勝利獎章、駝峰勝利獎章;馬邦基是第一批“中航”飛行員,參與印度阿薩姆和中國之間的空運並且立功,1995年又獲得美國空軍頒授的高級榮譽飛行十字勳章和佩戴總統軍團綬帶。戰爭結束後,兄弟兩都定居在加拿大,他們的英勇事蹟一直在當地廣為流傳。2005年和2011年,兩人先後去世,多家媒體報導他們的傳奇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