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力量湖南 作者: 更新日期:2015-11-24 阅读次数:2591


湖南人马英九,爱讲长沙话!好喝酒!




马英九(左前一),母亲秦厚修(左前二)与父亲马鹤凌。
  

       马英九祖先原来不姓马,而是姓赵;他的家世故事,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历史千年演进的缩影;是一段中国人血脉相传的动人故事……

马家先祖本姓赵
      

       马英九的祖籍地在湘潭县白石乡寺门前。

       马英九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马援是东汉名将,因功累官拜伏波将军,他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湖南湘潭的湖田马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依照族谱看来,马英九说自己是马援的后代一点都没错。不过,要是追溯到战国时期,马英九的老祖宗并不姓马,而是姓赵,就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出生在河北邯郸,曾率领赵国军队大败秦军,因功勋卓著,被赵王赐号为“马服君”。从那个时候起,马英九的祖上开始改姓马,直至现在。

       马氏先祖生活和活动的轨迹,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从河北邯郸起家的马氏家族,到了东汉依旧显赫。马援一生南征北战,后来落户陕西茂陵县。他有个儿子叫马拔,字扶风。因马家功绩很大,当地一个村子被命名为扶风毕公村。这也就是有报导称马英九祖籍在陕西扶风的原因。

       1335年,马家祖先迁到江西,参加了朱元璋的红巾军。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激战,前者以少胜多。马家祖先奉命追杀陈友谅,从江西进入湖南,从此开始在湘潭县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从战国至今,历时2000余年;从河北到陕西,再到江西,最终落户湖南,足迹几乎踏遍半个中国;无数代人南征北战,每到一处便“落地生根”……马氏先祖和今人的活动轨迹,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演进史的一个缩影。




东汉名将马援。
  

父亲曾是湖南万米长跑冠军!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在湖南也有许多有趣故事。

  

马英九父亲马鹤凌。
  

       83岁的马玉昭,是马英九的堂姐。她的父亲马蒲生,是马立安与第一位妻子刘氏(1915年去世)所生,而马鹤凌则是马立安与第二位妻子向氏所生,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二叔(马鹤凌)只比我大5岁,所以我跟他很亲近,也谈得来。上世纪80年代初,大陆与台湾还不能直接通信,我就把信寄到美国,然后再转到在台湾的二叔手里。后来可以直接通信了,我寄给二叔的信就更多了,二叔也是一有空就回信。”

       在马玉昭眼里,她的二叔马鹤凌不仅是一位体育健将,还是一位爱乡、爱国的人。

       为了躲避土匪的骚扰,祖父马立安带着全家到衡山县生活。那时候,二叔年龄还很小。”马玉昭说,这次无奈的逃难,甚至影响了马鹤凌的人生。

       在南岳衡山的山脚下,有一所名为“岳云”的中学。1935年至1940年,马鹤凌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的体育、国文、物理和历史课成绩都不错,其中体育更是其强项。当时,在体育主任杨一南老师的指导下,马鹤凌在初中二年级就夺得了湖南省运动会的万米长跑冠军,其后又多次获得400米、800米、1500米和1万米冠军。

       多年以后,从台湾回到家乡的马鹤凌,向岳云中学捐助了1万美金,设立“一南体育奖学基金”,以表达对母校和恩师的感谢之情。他还向母校赠送了一对楹联,表达对祖国强盛的期盼——


岳峙南天,万千桃李兴中国;

云飞四海,十亿炎黄进大同。
  

       谈到这里,马玉昭说,她还“批评”过马鹤凌。“二叔在衡山度过了他最宝贵的少年时光,以至于他后来说自己是衡山人。听到他这个说法后,我写了一封6页纸的长信,给他找证据、讲道理,告诉他我们大家是湘潭人。一接到信,二婶(马鹤凌的妻子秦厚修)就打电话来了,说我说得太多,二叔不高兴。但是我不怕,事实就是事实。”不过从那以后,马鹤凌走到哪里都说自己是湘潭人。

马英九爱讲长沙话,好喝酒鬼酒


       “我现在年纪大了,希望表弟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像连战、宋楚瑜那样,多回祖国大陆,回家乡看看亲人,拜拜祖坟,踏上这块故乡的土地。” 马英九的表哥刘肇礼动情地说。

       据刘肇礼介绍,马英九从小是由祖籍长沙宁乡的外婆带大的。外婆只会讲长沙话,所以,马英九练就了一口流利的长沙话。“有一次,一位家乡的朋友到台北去看他,一见面,马英九非常高兴,就用长沙话说:‘我们莫港(讲)国语嗒,港(讲)长沙话咯。’”

       1990年,刘肇礼陪同母亲到台湾与舅舅一家团聚。在台北的近3个月里,刘肇礼与马英九朝夕相处,对这个表弟有了不少了解。“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表弟很注重传统道德,对人很谦和、开明。他对我母亲很敬重,每天都要来请安。对舅舅、舅妈说话也总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非常有礼貌。”刘肇礼回忆说,尽管马英九公务繁忙,但他们在台湾小住期间,他总是尽量抽时间陪伴他们,并一直用家乡话聊天。“我和母亲离开台湾时,他还送了我一本他自己编著的《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并亲笔题词”。

       刘肇礼还透露,“许多媒体说马英九滴酒不沾,其实不然,他酒量不错,只是从不贪杯。他平时喜欢喝红酒,但每当举行家宴的时候,就会拿出湖南特产的酒鬼酒喝一小杯。每次外出赴宴时,如果餐桌上恰巧有酒鬼酒,他也会高兴地喝上几杯。”

       刘肇礼最近一次赴台,是在2006年4月。“那一次见到马英九,我明显感觉到他比以前老了许多。他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我们一见面,他就跟我开玩笑说:‘我真不知道是该叫你表哥还是表弟了。’”

       至于马英九“变老”的原因,刘肇礼说,“他的压力非常大,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非常辛苦。但幸好他的饭量非常大,而且每天风雨无阻地坚持长跑,身体非常壮。”

       刘肇礼在台湾期间,确曾看到马英九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的那幅字:“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鹤凌将这句话作为祖训,以此来教育子女。而马英九也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

       马鹤凌生前时时以“明强诚正,孝友贤良”提醒自己,并以这8个字对子女和孙辈进行人格教育。“表弟是一个孝子。”刘肇礼说,马鹤凌在世时,马英九始终与父母同住,而且无论自己的公务有多繁忙,他每周必定要与父母一起吃顿饭。


祖父是乐善好施的乡绅


       在马英九众多的先辈中,至今仍能给乡亲们留下清晰印象的,除了其父马鹤凌,就只有其祖父马立安了。在马氏后人的记忆中,马立安是一位为人宽厚、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其骨髓的乡绅。

       马立安于清朝同治年间(1868年2月12日)生于湘潭县马家堰寺门前,民国十六年(1927年)卒于衡阳衡山县。

       寺门前的码头有三块近百年历史的大石碑,是纪念马立安等马家堰人当初捐资兴建码头的功德碑。在功德碑的旁边,两尊石狮子遥望着江面。它们已在这里守护了近一个世纪,提醒后人要铭记马立安等人的仁爱之心—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由于经年累月的风化,石狮子的眉目已不是很清晰。但当地人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马立安。

       马家发展到马立安这一代,家业已非常大。马立安很会做生意,开有铸铁锅厂、屠宰厂、米厂等。马家的店铺也很多,大多临江建在码头旁,交通十分便利,所以生意非常红火,买卖越做越大,“光账房先生就请了3个呢!”此外,马家还有300多亩水田,雇了40多名长工,管家也有好几个。

       当年,在马家堰一带,马立安家无疑是名门望族。但积累下大量财富的马立安并没有忘记乡亲们。那个码头,就是马立安捐钱修的。附近的罗家坝龙山桥、陈江口义渡、育婴堂,修建的时候,马立安也都捐了钱。

       为了勉励后世,马立安还留下了“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遗训。他通过这14个字,告诫子孙后代要重视教育、崇尚行善。后来,这14个字就成了马家的祖训。据说,马英九在台北的办公室里,就挂着这副对联,寓意“时刻不忘祖训”。

       曾有这样一首歌谣:“南北二兵几万千,人人醉倒寺门前。湖南团总谁第一,天下闻名马立安。”这是对马立安另一善举的传颂。从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马立安曾主持团练(旧时地方乡绅为对抗盗匪、保护乡土而自行组织的武装)10余年,还经常拿出自家银两,犒劳路经附近地区的军队。这一善举为湘潭、衡阳两地的人士所推崇,他因此被尊为“湘中第一团总”。


马家祖坟气势犹存




         马英九祖父马立安的墓园完好如初。

       马立安最后的“足迹”不在寺门前。沿湘江大堤往南前行5公里多,就到了马立安的长眠之地—茶恩寺乡双阳坪村。虽然马家老宅在岁月的风霜中已基本湮没,但马立安长眠其中的马家祖坟,完好如初,气势犹存。这座墓园修建于1928年,除了汉白玉石碑和水泥墓园,其他部分用的主要是三合土(注:土、沙和石灰的搅拌物),所以十分坚固。

       1924年,马立安当总保镖的弟弟去世后,当地的土匪恶少常来欺负马家人,后来,马立安不得不把家搬到湘江对面的衡阳县。几年后,他在衡山去世了。据说,他生前交代一定要落叶归根、葬在湘潭。因此,他的子女便将他的棺木用船从湘江对面运了过来,葬在自家的这处田里。

       双阳坪村的一位村民说,由于马家后世人丁兴旺,所以这座墓园香火很盛。他还说:“咱们中国人讲究不忘老祖宗,所有马家子孙都应该来这里给先人们烧香磕头。”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