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 作者:马雄光 编辑:马松林 更新日期:2019-1-7 阅读次数:1793


生命颠簸成就历史巨人


作者/马雄光


   研究马援的历史,后人通常关注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光鲜亮丽的一面。即使感到他成长过程的诸多无奈,也因其历史的光芒四射而对其无奈的一面忽略不计。然而,马援的无奈又何尝不是他得以成为历史巨人的坚实根基。

  马援的先祖自赵奢马服君起五六代均为朝廷高官,到了马援的高祖父马通一代出现拐点,马通因为兄长谋逆而被连累诛杀,此后几代人笼罩在“家庭出身不好”的阴影里,郁郁不得志,这种窘迫犹如大山压迫喘不过气。这是马援的出身局限。

  马援自幼有远大的志向,其兄长为之惊奇。可惜十二岁痛失父母成为孤儿,为大哥马况收养,虽然长兄如父,终因寄人篱下的心境而缺乏归属感。马况送马援到名师满昌门下学习,却因不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而被视为异类,备受同学亲友诟病。这是舆论制约。

  马援二十岁,他得知同乡的朱勃是个天才,年仅十二岁就精通文学,可以朗诵佶屈聱牙的《尚书》、《诗经》,而自己的学业并无明显进展,得不到公众认可,他不由自惭形秽。这造成了马援的自我怀疑。

  而后的二十年里,马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他因怜悯之心私放死囚,为躲避通缉逃亡北地,在苦寒之地游荡放牧,怀才不遇苦不堪言;在军阀混战岁月中几经波折,委身陇右隗嚣,被蜀地公孙述轻视;以“择君”之愿拜见光武刘秀,却遭遇尴尬——刘秀认可他的能力,却无法视为心腹,还让他到上林苑种菜,坐了几年“冷板凳”。这些都是时代约束。

  马援经历了诸多考验,承受许多压力,直到建武九年,公元33年,真应了他兄长所说的“大器晚成”,四十七岁的马援被刘秀正式任用,委任为太中大夫,协助来歙平定凉州。马援离开蜗居的茅草房,挥舞长枪跨上战马,威武雄壮,雄浑壮阔,怎一个霸气了得。

  从此,马援如同开了挂儿一般一路拼杀,为刘秀打下大片江山,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各地百姓崇拜马援如同崇拜战神,作乱者一听马援名号立刻闻风丧胆。他那“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豪言壮语,他那“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的豁达慷慨,他那“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雄浑气魄,如同一面伟岸鲜活的高大旗帜顶风冒雨岿然不动,在悠悠然的历史长河岸边矗立,令天下多少后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一个将军,一个英雄,一个巨人,一个历史的巨人。马援,正是这样一个人。

  是什么成就了马援?是命运的宠儿,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纵观马援的起伏沉浮史,显然不是。刘秀对马援是用而不信,马援死后马革裹尸还,死无葬身地,无缘云台二十八将名录。命运对他实在不公,以此来论,实际是悲催人生。

  相反,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出身局限、舆论制约、自我怀疑、时代约束,就像命运的紧箍咒,一直磕磕绊绊伴随马援一生,这样他不甘寂寞,绝地求生,奋起拼杀,以实际行动证明他的实力和忠诚!

  古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马援在诸多的约束和怀疑中悲壮前行,每一步都踏实稳重,每一次怒吼都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出身局限,让马援知道他此生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真才实学的本领,正如几位兄长,都是通过严于律己、不懈进取才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推崇。

  舆论制约,让马援更加理性评估自己的实力和不足,他不是天才,没有傲人的头脑,只能笨鸟先飞,不断武装自己,绝不能停歇自己前进的步伐。

  自我怀疑,让马援告别固执己见,远离一意孤行。自我怀疑的终点是自我提升,而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向优秀看齐,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强大自我。

  时代约束,让马援奋发图强,在乱世中独守本性,在混战中坚持自我。他学会了透过表面看本质,因而他能够忍辱负重,矢志追寻刘秀,助力开创“光武中兴”。独守本性、坚持自我,也是马援能够为历代皇帝和先哲所推崇,他因而光耀千秋的根本。

  当马援冲破了诸多的约束与怀疑,他最终成为一代伟人,一个历史的巨人。

  其实,这些约束和怀疑,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永远不会停止,它们永远约束和质疑着历史长河中奋勇向前的每一个人。

  那些淌过激流走过坎坷无惧风雨的人最终成为英雄人物受到后人敬仰;那些不堪重击随波逐流的人会被历史淘汰,淹没在幽深的河水之中。

  感谢马援生命中所有颠簸无奈的路程,那才是他成为巨人的必由之路。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