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马氏文化 来源:编辑:马从政 作者:作者:马计斌 更新日期:2025-4-8 阅读次数:36
永远的521——马计斌(1992级研,社科)


  1991年,我研究生考试落榜,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2年9月如愿以偿考进了清华大学,成为社科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决心报考清华大学,还有一个故事。

  我是1978年考入河北工程大学(当时叫河北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地下采煤专业读本科的,1982年毕业留校当辅导员。89风波之后,我就在想,既然要一辈子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那我必须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时,我工作在邯郸,北京对于我来说,既遥远又陌生。于是,我就给清华、北大、人大、师大四所大学同时写了四封内容一样的信,每一封信花了8分钱的邮票,寄给了四所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询问学校有什么专业适合我报考?考什么?有什么要求?

  很快,清华大学回信了。研招办的老师不但亲笔写信给我推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还详细介绍了考核科目和要求。这使我非常感动,随即决定报考清华大学。

  大概又过了将近一个月,北大也回信了,给我寄了一份四开纸的油印招生简章,我也非常感谢。只不过我已经决定报考清华,北大就不再考虑了。人大和师大,到现在也没有回信。

  1990年我决定报考,考的是1991级的研究生。遗憾的是,由于英语成绩离录取线差两分,尽管我的专业课都是90多分,而且社科系还专门给学校打了报告,希望能够破格录取我,但最终还是落榜了。社科系的老师鼓励我不要泄气,欢迎我明年继续报考。就这样,又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成为清华大学社科系1992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center]upload/2025481638862301.jpg[/PIC][/center]    

521宿舍四兄弟和王雯姝老师合影。左起:张嘉宏、祁金利、王雯姝、王立彤、马计斌


  我的宿舍被分配到了15号楼521室。进门的时候,宿舍门上贴着一张清华大学研究生十佳宿舍的奖状。我感到很好奇,也很感动。暗下决心,要把这一份荣誉发扬光大下去。

  我们宿舍一共有四位同学,其他三位分别是来自安徽师大的王立彤同学、来自长春邮电学院的张嘉宏同学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推荐过来的祁金利同学。由于我是大学毕业十年以后才来读研究生,所以在班里我的年龄最大。我比王立彤、祁金利大了十岁,比我们班最小的余昆明同学整整大了一轮12岁。

  我们的班主任是王雯姝老师。同时,她还担任社科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工作的。她对我们同学都很好,非常亲切,经常到我们班里的宿舍看望大家。王老师高高的个子,年轻漂亮,气质非凡,走起路来一阵风,她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女神。

  我们二字班是一个团结奋进、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的班级,在学习和学校各种活动中获得过不少荣誉。我们的521寝室由于一直保持着整洁卫生,连续三年被评为研究生十佳宿舍。王立彤同学是我们班的班长,张嘉宏同学是我们班党支部书记兼社科系团总支书记,祁金利同学在张嘉宏提前半年毕业以后接任我们班党支部书记。我是王雯姝老师的助手,担任社科系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在那个年代,通讯不像现在方便,没有传呼机,更没有手机。当时我们那个有七层高的15号宿舍楼,一共住了700多名研究生,只有一楼的值班室有两部固定电话。在每一层楼,对着宿舍走廊都安装有一个对讲喇叭,挂在楼道口的门框上面。只要有外来的电话,一楼值班室的大爷都会通过对讲机大声喊:某某宿舍的某某同学,有你的电话!喇叭声音很大,直接穿透墙壁,到达每一个宿舍同学的耳朵里。有电话的同学,会大声地对着喇叭喊“来啦”,然后顺着螺旋型的楼梯,一溜烟儿跑到一楼值班室接听电话。由于工作需要,学校给我们521宿舍安装了一部校内固定电话,拨四个号就能接通清华大学各个机关院系部门,十分方便。

  后来,王立彤同学经过竞争,当选了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祁金利同学担任清华大学求是学会会长,我除了继续担任社科系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外,还担任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报》的主编。我们都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我们各自的贡献,都分别获得过一等奖学金。

  1994年,我爱人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要等到一年后才能毕业,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学习成了问题。我把我的困难反映给了社科系领导。我的导师宋秦年老师帮我奔走协调,终于联系好了清华附小,答应让我的女儿在清华附小借读一年。暑假过后,我带着女儿顺利进入附小四年级插班学习。可是住宿又成了问题,又是社科系的领导帮助我,在文科楼七楼一个仓库里,收拾一下挤出来一个角,放了一张床,我和孩子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地。

  学习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我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每天都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自行车上,我同女儿交流学习,一路欢声笑语。清华附小的老师非常有爱心、有能力、有水平,深得小学生们的喜爱。附小的作业不多,每天下午五点放学之前,在学校里面已经把作业全部写完了。附小还有运动队、合唱团、鼓乐队等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多年以后,同女儿交流起来,她仍然觉得在清华附小学习的一年是她最快乐的一年。为了开阔女儿的眼界,我利用难得的周末,带着孩子去周边游览、学习。有一次,我和女儿每人骑一辆自行车从清华园出发,一路狂奔骑到了西单,路远人多车也多,孩子才刚刚九岁。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这倒是从小就锻炼了女儿的胆量、毅力和能力,使得她今后独闯天涯海角也无所畏惧。

    

王大中校长给马计斌颁发法学硕士学位证书

    

  1995年7月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清华大学校长、两院院士王大中教授给我颁发了法学硕士学位证书,这成了我一生的光荣。我带着这份荣誉和我的女儿回到了邯郸,继续在大学里任教。我要永远感恩清华,感恩清华的每一位老师。清华三年研究生学习,使我不仅系统地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了分析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的能力,而且,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清华园里,行胜于言刻进每一个人的骨子里。“听话、出活儿”成为清华人的标识。无论是见了谁,不管是校长、院士、教授,还是普通员工,一律称老师,从不称官衔。每天下午四点钟,校园广播里总会响起音乐,响起那个熟悉的号召:同学们,让我们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走向操场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毕业以后,我们奔赴祖国各地。王立彤同学回到了他出生的南方,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温州市纪委工作。他曾经担任洞头县纪委书记、永嘉县县长、温州市委常委、鹿城区委书记。2015年春天的一天,我突然接到王立彤的电话,告诉我他要到河北工作,担任唐山市委副书记。我调侃说,我代表河北人民欢迎你来河北工作啊!没想到两年以后,2017年他又被调到邯郸担任市长,这个时候我是邯郸学院院长。邯郸学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用四年的时间,依托邯郸学院收藏的《太行山文书》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合作,倾心打造,被国家批准设立了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经招收了八名博士进站学习工作。又过了两年,2019年4月,王立彤调任河北省纪委常务副书记、廊坊市委书记。2023年1月,他再度履新,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公安厅党委书记和厅长。

  张嘉宏同学回到了东北,在长春邮电学院工作。不久,他爱人去加拿大读博士,他也陪读去了加拿大,后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工作。

  祁金利同学则留在了清华大学工作,并继续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就业办主任。后来通过公选,他被选拔到北京市委《前线》杂志任副总编。他曾经担任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现在是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马计斌校友(右)参加校庆活动时与唐杰秘书长合影
    

  一晃我离开清华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母校,清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亭一阁、一石一树,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清华大学是我一生的骄傲,清华老师是我一生的榜样,清华两个字也是我一生的动力、激励和约束。因为清华,我无时无刻不是在刻苦努力地工作;因为清华,我不敢放松自己;因为清华,我更不敢放纵自己。我从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是人民助学金帮助我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又是清华大学的荣誉和光环,使我从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逐步成长为二级教授,获得全国煤炭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并走上领导岗位。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到2020年退休,在河北工程大学工作了30年,担任副书记副校长12年;在邯郸学院担任校长8年。38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我都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一直到退休我还在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亲自带研究生。

  我还响应母校的号召,积极热心校友工作。我被学校聘为首届校友导师,时任校党委副书记陈旭老师给我颁发了聘书。2011年百年校庆,我也成为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人之一。我被马院聘为校友会副理事长、校友导师。现在,我正在负责筹建邯郸清华校友会。

  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仍然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应南海舰队的邀请,我主持创编了“水兵太极拳”,把太极拳送上了军舰、航母,为缓解海军战士由于噪音、晕船等导致的失眠、抑郁等症状,起到了很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组织活动,献计出力。退休以后,我开始学习萨克斯,每天还在学习英语、练习书法,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有时还会应邀为一些单位讲讲党课,每一天的活动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快乐地过着退休生活。

  (本文发表于2025年《清华校友通讯》第100 期)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