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09-11-18 阅读次数:4604


马氏布币  币通天下之一--马服君币简介


收集整理:马一骉(2009年10月23日)


    马服君布币,小方足布,多称马服营,也有称马甬(雍)。战国中后期流通于三晋和北方的燕国地区的平首平肩方足布。青铜制币,曾发现有铅制者,极少。一般高44mm左右,约重6.3g。一说,“马●吕”按币面字迹解释为:“●”即服的省写,“吕”为营字之省写,居住地。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此当指马服君封地。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国家,对铸币权限往往有不同的规定。秦、楚由国家直接掌握铸币权。秦自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以后,就由国家统一铸币。但在魏、赵、韩、齐等国,除国家铸币外,地方及一些大城市也可以独自铸币。由于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制度殊为不一,因而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使用价值以及计算单位,往往各不相同。仅就形制而言,分为四类:

    布币:形似农具中铲形的镈(布),主要流通于魏、赵、韩。这种布币又有空首布、圆肩方足圆跨布、方肩方足圆跨布、方肩尖尺圆跨布、方肩方足方跨布等多种。为什么叫“布币”?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空首布”, 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自殷商至战国流通一千余年。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此外还有刀币、圆钱、郢爰和铜贝等。

    刀币:形状像刀,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齐刀较大而多尖头,燕、赵刀较小而多方头或圆头。

  圆钱:形圆,中有孔,分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流行于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沿河地区。秦圆钱不铸地名,仅铸币值单位,如“重一两十四珠”(铢)、“重十二朱”、“两甾”、“半两”等。东周、西周圆钱则铸有“东周”、“西周”字样。

    郢爰和铜贝:只流行于楚国。郢爰是一种铸有“郢爰”、“陈爰”等印文的金饼;铜贝作为郢爰等的辅币,形似海贝,俗称“蚁鼻钱”。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