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获评“十佳科技工作者”
2010-12-07 02:19:00 来源: 武汉晨报(武汉)
据新华社电 中国科协2010年12月6日宣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伟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十位科技工作者获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马伟明:醉心科研缔造传奇
2010-10-09 05:07: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图为:马伟明在指导科研攻关
本报记者欧亚 贺俊 特约记者刘迎军
当外国首席专家说:“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他直视对方:“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全球著名跨国公司想以150万人民币私下买断他的专利,他断然回应:“作为职务发明,它更属于我的国家。”
当自己的团队成员三年未出成果遭人质疑时,他顶住压力:“培养人才不能急,只要苗子好,就不愁长不成参天大树。”
他脾气倔、性子急,并非完人,但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自己的团队,在武汉的实验室里,创造了一个个中国骄傲。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少将马伟明。近日,马伟明院士提名为中国“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之一,我们走近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国防科研工作者。
直视外国专家:
“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马伟明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是世界领先,与国外同行PK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种针锋相对的PK中,他有一句著名的话“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几年前,我国引进E国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马伟明分析,故障源于E国的设计和制造缺陷。北京传来指令:马伟明为首席专家,带领中方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进行谈判。
E国派出的10名谈判代表中,有8人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电机专家。他们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一口断定中方使用单位违反操作规程。
马伟明不动声色:“那么,请你们提供装备的结构设计图,我们一起来分析。”
E国首席专家从皮包里掏出一张图纸:“今天可让你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马伟明不慌不忙地从身旁拿起了一张大挂图:“先生,我们这张图比你们的至少要大10倍。请问,与你们的设计有何差异?”原来,马伟明预见到一场国际官司在所难免,安排人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寻找充分证据,并根据研究画出了E国发电机绕组设计图。E国的专家全部目瞪口呆,这张图纸竟与他们的设计图相差无几!
当马伟明从电机学、振动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不同学科不同侧面,充分论证和阐释中方的正确结论后,E国首席专家涨红了脸,他恼羞成怒:“马博士,你的理论太离奇了,对不起,我们听不懂!”
马伟明不卑不亢,直视对方:“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婉拒全球著名跨国公司:
“我的发明属于我的祖国”
上世纪80年代,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研制成功并投入军事应用,我国却只能花巨资购买。马伟明跟随专家组与外方代表谈判时,敏锐地发现,某国M公司出口给我国的电机输出电流极有可能存在大幅低频振荡问题,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自负的M公司专家却听不进去。
马伟明领衔展开了相关研究。1992年,马伟明主持完成了发电机整流系统“稳定装置”的研究,获得了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个发明专利。
不久,从欧洲传来消息:M公司为我国生产的第二套十二相发电机整流装置在工作电压范围内遭遇“振荡”。这无疑宣告,M公司花巨资生产的产品等于一堆废铁。M公司紧急约请国内著名的专家会诊,折腾了好几天,仍一无所获。
后来,他们就从英国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上发现,在“带有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明确无误地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作为第一发明人位列其上。“如果您能以您的专利帮助我们解决振荡问题,我们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当于贵国150万现钞的酬劳。”M公司的首席专家想与马伟明进行“私下交易”。
150万元巨钞未能撼动马伟明:“作为一项职务发明,它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
不久之后,M公司将那套在公司内部都被视为核心机密的十二相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设计图纸寄到武汉,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人的审查。
8年前,中国与M公司谈判引进其专利技术和生产线,遭到M公司的断然拒绝:“只卖产品,不卖专利。”时过境迁,如今M公司不得不反过来购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
对此,马伟明说,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小块头有大理想:
从洗脸间到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马伟明院士成就斐然。
谁能想到,上世纪80年代,当张盖凡教授带领马伟明等4名年轻教员开始做课题研究时,只有3.5万元钱经费。
马伟明立志为中华写第一。他砸掉水槽,将一间仅20平方米的洗脸间改造为实验室。为了做模拟防水环境下的试验,他们买来食盐研制“人工海水”;没有经费,把旧电机壳买回来,自己动手装配;没有起重设备,肩扛棒撬,把笨重的铁家伙弄进实验室;图纸设计完成了,马伟明亲自到车间与工人一起干……
凭着这种韧劲,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1999年,马伟明研制成功一台新型发电机,能发交流电,也能发直流电,这台名为“双绕组电机”的产品一经问世,世界为之一震。新型电机很快被应用于某新型潜艇,中国水下“杀手锏”从此有了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2002年7月,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签署命令,给马伟明记一等功。
如今,这个由5人担纲的课题组,已成为拥有65人编制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一间资产不足1万元的实验室,已扩展成为资产过亿的国内独有、技术先进的试验平台;一个单一的研究方向,已拓展成为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心、军事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他常说,做科研,必须沉下心来埋头干个二三十年,拥有深厚的创新成果积累,等别人想赶上你的时候,你又前进了,这才叫真正的领先了。
不当校长不做官:
科研创新只争朝夕。
马伟明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走路像跑步,整个海工大、海军甚至军内,都知道他的“急性子”。近些年,他几乎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每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别人的两年半。
时间之于马伟明实在是太宝贵了。一年365天,就连大年初一,也只有在办公室里能找到他。
上世纪90年代末,当马伟明还只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教授,甚至还没当上院士时,一位了解他的首长视察学校时,点名要见他。“你愿不愿意当校长?”首长直接交底:“你要是愿意,可以先任命你为副校长,然后接任校长。”马伟明却觉得做官后杂事很多,不利于科研,婉拒了。
比起仕途,马伟明更愿意在科技的道路上驰骋。他对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视,成员也愿意跟着他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赵治华,被马伟明引入研究所后,整整3年,没出一个成果。马伟明顶住了别人的看法和压力,鼓励他继续努力:“别担心,大胆地干,成绩算你的,责任算我的。”第四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如今,赵治华已是国防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还获得了军队科学进步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他常说,对人才苗子要能慧眼识珠,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大胆地扶持,只要苗子好,就不愁长不成参天大树。
近10年来,马伟明院士主持完成的所有成果在报奖时,没有排名,全部让给了年轻人。
近年来,马伟明指导的两篇博士论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培养出来的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产生了重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伟明,196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电气工程专家,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42岁晋升少将军衔,一等功荣立者,专业技术一级。他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电力集成”理论的科学家,先后荣膺“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主持和参加重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三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四项,实现了一批军民高科技产品和国防装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 (本文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