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13-9-21 阅读次数:8328


广西横县伏波庙的建筑艺术及马援简介


马千云(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副主任,马来西亚)编撰及摄影


     广西横县伏波庙位于云表镇六和村委龙门塘村郁江乌蛮滩北岸,距县城28公里,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平乱叛乱, 定疆界,在乌蛮滩疏河通航,而建的祭祀性质建筑。马援将军在马姓族人眼中是个光门耀祖的重要人物,因其出身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故马姓族人以“扶风”为堂号,由此可见他在马姓族人中的重要分量。

    横县伏波庙,据考古专家推测,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距今约1300年,曾在北宋中期重修过,现存伏波庙为宋元明清建筑。庙宇为三进建筑,面积为839平方米,经过计算发现,庙宇的主体建筑的砖墙结构长度、通面宽、进添、明间、次间的内空结构,刚好与东汉建宁年间使用的长度单位(一尺等于公制0.235米)数字整合。因此推断可能是建于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左右。

    建筑群的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钟鼓楼、牌楼、前殿、回廊、中殿、祭坛殿、后殿七大部分组成,面宽五开间,前殿为硬山顶,中殿为歇山顶,其余为悬山顶,均为木结构。横县伏波庙承继了南系的建筑风格,着重细部之雕琢,石雕,陶塑,彩绘均极为细致。由前殿的建筑外观看,这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的广东派建筑,这可由屋脊置满交趾陶饰和次间额枋曲起如弓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广东庙的特色。钟鼓楼是明代建筑,它们平面呈矩形,其结构形式是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钟楼四柱升起,抬高屋顶,二楼栏杆为青砖花墙,屋顶青色瓦片飞檐反翘,有一种腾飞的气势,在正脊上吻着两条飞鲤,造型优美大方。前殿以檐柱重拱承托檐檀,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口簪、天栩等都达到功能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完美结合。左厢房的女儿墙上中央有描绘“五代荣”的家族成员陶饰,两侧配有花鸟树的浮雕,右厢房的女儿墙上中央有“府州房”的文武的官员陶饰,两侧再配有花鸟树的浮雕,个个形态逼真生动。中殿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人物、房子、花卉及动物等陶饰,可惜大部分已遭破坏。中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许多石柱,柱础雕工精致,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底面都有精致雕刻,整个结构可以说明请的典型建筑。

    横县伏波庙的最大特色在于庙宇周围古木参天,任凭四季更替,落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瓦片上永远整洁干净。这是当年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在一个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吹来,在庙里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所以尽管西风劲吹,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的屋顶上,人们以为是将军的神力,人们相信将军的神力不止于此,郁江的乌蛮滩就在伏波庙前,东汉建武17年(41年),马援屯兵乌蛮滩,然后由此挥军南征,平定交趾叛乱,千百年来,航船经过此滩,无不肃然起敬,因此每有船只经过都在船头,烧香,鸣炮,庙内和尚撞钟应答,以视平安,至今过往船只都在鸣放鞭炮,目前在前殿放置有一块刻有起敬滩的石牌。而新船下水路过伏波庙时,必须要放一条小狗到江里,相传伏波将军马援之子大相公,平生最爱吃狗肉,船家为求得行船顺利,岁岁平安,新船经过伏波滩都要向伏波庙敬送一只狗,这个习俗至今仍保留着。

    伏波庙的神像是马援的家庭成员组合,伏波将军及其夫人葛氏娘娘,还有他们的儿子大相公,这种一家人都被当着神仙来拜祭的现象,也可以说是横县伏波庙的一个特点。葛氏娘娘的职责是作为送子娘娘供奉,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马援的儿子大相公也被人们列入祭祀的范围内,并且作为财神供奉于“少侯祠”中,据当地人说,马援是新息侯,其子当然是少侯了。马援共有三子随军,长子马廖任羽林左监虎贲重郎将,封顺阳侯;次子马防任中郎将,封颖阳侯;三子马光任越骑教尉,封许阳侯。但少侯祠里的神像究竟是那个儿子就不得而知。

    大殿(中殿)中间是马援神像,身边有四位侍神,三位将军和一位小童。右手的将军,手持宝剑,表情平静,左手的两位副将,手持武器,怒目睁眼,小童则手持钢鞭侍立一旁。这三位将军,传说是马援生前爱将,而小童则传说是马援过河遇险时的救命恩人,伏波将军感激救命之恩,将他带在身边。

    前殿左右两侧各有一位女性雕像,即是征氏二姐妹。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前),交趾(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攻占九真,合浦等六十余城,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震惊,年高56岁的马援,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平息战乱。人们为了纪念马援的战绩,用惩罚的心态,特将征侧、征贰两姐妹的雕像立于庙前,为伏波将军守门服务,向来宾举手敬礼。这种惩罚性的心态,将异族以小雕像抬梁,举梁,罚跪,或庙前站岗普遍存在海内外庙宇中。庙中还有一间福德祠,又称“后土”、“社神、“社公”、或“土伯”。正式名称是“福德正神”。

    横县伏波庙自古以来,有不少的名人到访,如明代的徐霞客、王守仁、董传策、吴时来、解缙,清代的陆荣廷、程光祖,民国的李宗仁都曾前来游览。有的刻碑、题匾、赋诗或撰联。庙宇正门两侧,用隶书刻字的对联“万里精忠悬二柱,千秋灵迹护长滩”。清代两广总督陆荣廷“风清波平”、“力挽狂澜”及“佑我平安”极为夺目。 庙门之东所挂的额匾“铁胆寒心”为李宗仁1918年到此游览题赠。殿廓四周墙上的壁画是民国2年(1913年)重新润色。“投军图”、“竹林七贤”和“醉翁钓鱼图”生动逼真。

    庙门两旁为对称的钟鼓楼,中国本土祠堂一般都没用钟鼓楼,自然也不会在庙堂建造钟鼓楼,这里出现钟鼓楼是极为罕见的。还有两根对称的圆形石柱,上有刻字立于钟鼓楼的内侧,有点象征纪念马援立“铜柱”,定汉界。

横县伏波庙有几个特点,别于其他的伏波庙宇:

1、唯一有钟鼓楼及石柱置于庙前的伏波庙。

2、唯一以家族成员为祭祀对象的伏波庙。

3、唯一保持航船经过,需放鞭炮示敬的千古不变的风俗。

4、唯一保持新船经过,需放一条狗示敬的千古不变的风俗。

5、唯一因地形及气候的关系,而屋顶不掉一片落叶的庙宇。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为伏波将军诞日,附近及珠江口的农家船民都不远千里而来参与庙会庆典。

    1983年横县人民政府将伏波庙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其中1994年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横县伏波庙在列,是横县区域内首例了被列为“国宝”的不可移动文物。

中国各地均有许多伏波庙或马援庙,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南及台湾苗栗。

    笔者曾造访各地多间的伏波庙或马援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以横县的伏波庙为最大,最精彩,最具历史价值。福建四堡的马援庙为二进建筑,有前殿,长廊及大殿是笔者所见第二大的马援庙,以宗祠的形式祭祀,大殿摆放马氏各支系的神祖牌。湖南株洲的伏波庙,坐落在渌江右岸的伏波岭上,庙前的广场中央放置伏波将军的雕像,其建筑形式具有特色,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伏波将军的神像,却沦落在庙中的角落,当配祭神。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应予纠正。

    伏波将军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3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25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与攻灭隗嚣,屡立战功。东汉光武帝建武11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攻破先零羌。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自立为王,马援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俩人,平息动乱。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返。“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日<铜柱折,交趾灭>”。划定了东汉在南疆之版图。马援将军在建武20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表扬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25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实践他那千古流芳的誓言“男儿当死于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目前伏波庙的原址,系后人在乌蛮滩马援帅帐驻趾建立,是为了纪念马援将军南征交趾,平定叛乱,定疆界在乌蛮江疏河通航之功绩。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马援奉命南征交趾,率兵十万乘船沿江而上,至横县郁江之乌蛮滩,因滩险受阻,又闻此处常有盗贼出没伏波将军上岸安营扎寨,号令士兵用铁器铣礁,疏浚航道,使航道通畅,并剿击盗贼,鼓励为善者,益勉于善,为恶者不复为恶,由此平息贼患。然后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叛乱。

    马援遗迹与伏波庙遍布两广各地,远至越南境内都有许多伏波庙宇,仅在防城港市,就有数十个伏波庙,事实上,广西自北向南,有一个以马援为祭祀主神的伏波庙祭祀圈,沿着漓江、府江,进入西江,郁江流域,以及南流江,北流江流域都有密集分布。马援南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东汉政府,对岭南地区开凿道路,疏通河道,有力的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伏波神信仰是以汉代的两位伏波将军为原型神化而形成的,。即西汉武帝时期破南越的将军路博德和东汉光武帝时期,平灭交趾“二征”之乱的伏波将军马援。“伏波者,船涉江海,欲使波浪之伏息”。



资料来源: 1、网络资料

          2、史亚辉.伏波神崇拜及其仪式与功能解析-以横县伏波庙为例.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3、广西古建筑志18集-横县伏波庙(录制:广西新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宁怡声音乐工作室。协拍单位:横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地情影像资料所;广西成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录制。2010年3月)




伏波庙庙前右侧的鼓楼及圆形石柱



伏波庙面对郁江,坐起的建筑为钟鼓楼,牌坊及前殿。



从正面看牌楼及前殿。亦可以看到一对香炉,一对石狮及一对石柱。



母狮雕刻,手工精致。



石柱上的刻字。



圆形石柱,共有一对。



牌坊近照,气势雄伟,结构精美。



起敬滩之石碑立于庙前。



前殿正脊上的陶饰房屋立面造型。



前殿右边角柱石末端墀头及下面精彩的石雕,雕工细致,可惜稍有破坏。



前殿左边次间额枋(广东人称:蝦公梁)曲起如弓是广东庙德特色。



伏波庙前殿正门上方的牌匾。



前殿右边次间额枋(广东人称:蝦公梁)曲起如弓是广东庙德特色。



前殿前檐墙上的正脊陶饰,前檐墙上方的精美花树浮雕及末端墀头及下面精彩的石雕。



前殿右边角柱石末端墀头及下面精彩的石雕,雕工细致,可惜稍有破坏。



前殿右侧耳房及前檐墙上方的屋顶。



从庙前右侧看牌楼,石狮及钟楼。



从庙正前方看牌楼,前殿及中殿。



伏波将军南征交趾,擒获征侧及征贰两姐妹,后人将其雕像立于庙前作为守卫,看护伏 波庙。



前殿的牌额、梁枋及斗拱。



从前殿看一院、中殿及两侧厢房。



左厢房及女儿墙上的陶饰。



右厢房及女儿墙上的陶饰。



中殿的伏波将军神像(中央),左侧的两位将军及右侧的一位将军是马援生前的爱将,右侧的小童是马援将军遇险时的救命恩人。



从中殿看前殿、耳房及两侧厢房。



从中殿右侧看前殿及左厢房。



从中殿左侧看前殿及右厢房。



中殿与后殿之间的二院。后殿祭祀马援夫人葛氏娘娘的神像。



后殿的葛氏娘娘的神像,作为传宗接代的象征。



从后殿看中殿建筑屋的后方。



中殿内部的神像及梁柱。



少侯祠内的大相公神像。



左厢房、耳房及前殿的屋顶装饰。



右厢房、耳房及前殿的屋顶装饰。



广西马处威贤伉俪伏波庙前留影。



这些经过郁江乌蛮滩的稍大型航船,均要放鞭炮示敬。



横县伏波庙全景。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