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倉:提升閱讀消費水準 助力文化中心建設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馬國倉
城市因閱讀而精彩!一座城市,包括閱讀在內的文化生活是城市生活的鮮明特徵,這其中,書店、圖書館作為主要閱讀場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誌。
東西長安街,南北王府井,這裏最北京。但我們設想一下,人們走過長安街、走進王府井,假如沒有了王府井書店、北京圖書大廈、言幾又王府中環店、北京外文書店、涵芬樓書店、三聯韜奮書店、葉一堂北京坊店、西西弗國貿店等這些大家熟悉而又經常光顧的文化場所,那人們眼裏的北京又將是怎樣一個北京?
的確,書香最香,閱讀最美,有書香彌漫的城市最亮麗。北京是一座書香城市,正是遍佈全城大街小巷的一家家書店,讓人們感受到北京作為歷史名城、文化中心的濃濃文化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也正是這些“最美書店”,助力北京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文化中心。
閱讀改變人,並通過改變人改變城市,構築城市文化高地,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特別是當今社會已進入消費時代,北京文化中心建設,必須大力提升文化消費。這其中,閱讀消費作為大眾文化消費最重要組成部分,持之以恆不斷提升北京閱讀消費水準,將是北京文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作為新聞出版行業權威專業媒體集團,長期致力於全民閱讀的宣導和宣傳,跟蹤全國特別是北京等中心城市的全民閱讀狀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調研和宣傳。我們深感,大力提升北京閱讀消費水準,可以有效推動北京文化中心建設,而這需要北京在六個方面著力鞏固和提高。
大聲吆喝,營造閱讀消費氛圍
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本來再平常不過的閱讀行為反而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一件奢侈的事情。閱讀太少,讓人們乃至一個城市感到焦慮。閱讀問題,也由個人行為變成了社會問題。宣導全民閱讀,成為政府著力推動的事情。
推動新時代全民閱讀工作,最關鍵的是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氛圍。今年全國兩會上,“宣導全民閱讀,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表述標誌著“宣導全民閱讀”已連續第六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早在2006年,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多個部門已聯合開啟了全社會的全民閱讀。10多年的宣導推動,社會的閱讀氛圍日漸濃厚。北京作為文化之都、閱讀之城,在全市大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成效顯著。《2017—2018年度北京市全民閱讀綜合評估報告》 顯示,北京全民閱讀綜合閱讀率為93.4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3.18個百分點。北京市居民人均紙書閱讀量為11.74本,比全國人均紙書閱讀量(4.67本)高出7.07本。
實踐證明,閱讀活動的個體特徵和基礎文化特色,決定了閱讀需要大聲吆喝。只有政府頂層設計、社會大力宣導、群眾積極參與,才能形成社會閱讀的熱潮氛圍,進而產生閱讀的消費,取得閱讀的實效。當然,對一個城市而言,文化建設是一件久久為功的事,閱讀消費,既要宣導推廣,又不能急功近利,因為培養市民的讀書習慣,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這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北京文化中心建設,要不斷優化北京城市閱讀文化生態,在宣導閱讀上要打造有品質的全民閱讀活動,要通過營造濃濃閱讀氛圍,尋找更為日常的方式,彰顯閱讀塑造城市的文化氣質,展現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格局與氣派。
扶持賣場,優化閱讀消費環境
書店是城市文化標誌,是城市文化靈魂,是市民文化消費的重要場所。城市閱讀既要突出公益特性,通過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保障市民最基本文化權利,又要推動提升閱讀消費,通過扶持書店等賣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書賣場作為文化企業,擔負著推動閱讀進而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的社會責任,在經營活動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近年來,受互聯網迅猛發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實體書店一度出現經營困境。關鍵時刻,政府出手扶持成為實體書店起死回生、煥發生機的最重要因素。2016年,中央11個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從資金支持等各個方面幫助扶持實體書店生存發展。
努力建設文化中心的北京在這方面更是走在前列。從2016年起,北京201家實體書店獲得政府資助。2018年7月,《北京市關於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提出到2020年,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形成以16家綜合書城和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為支點的遍佈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而就在今年,北京正投入1億元的資金扶持200家實體書店。這樣的扶持,極大地提振了實體書店發展的信心,從根本上實現了北京實體書店從倒閉潮到發展新浪潮的轉變。
北京市實體書店目前已達到1131家。未來,隨著加快閱讀空間等閱讀場所的建設和有關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按照2020年實現每萬人0.8家實體書店的目標,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將增加到1700家左右。
對圖書賣場的政策扶持,助推實體書店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多元經營的發展格局,極大優化了北京市民的閱讀消費環境,進一步提升北京閱讀文化消費水準。
增加供給,滿足閱讀消費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應該說,這一新期待非常現實地表現在閱讀消費上。但在當下,出版物還無法滿足市場消費中多元的、個性化的閱讀需求,進而制約著閱讀市場消費的擴大和提升。精品佳作或供給不足、或供應不暢,影響到讀者的消費積極性。加之手機刷屏等占去人們大量時間(手機閱讀除外),現代人的閱讀時間正遭受擠壓。
只有不斷加大出版物市場的供給側改革力度,增加好書創作供給,同時做好好書推介發售,讓讀者真正實現從“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變,甘心掏腰包, 熱心去閱讀,城市的閱讀消費水準才能提 升,北京文化中心建設也才有亮點。
加強引導,把握閱讀消費方向
讀書是個人精神發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讀書於一個城市不僅是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城市的道德力量。城市閱讀消費水準的高低是城市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閱讀市場消費的特殊性在於它既有一般商品消費的市場屬性,又有著文化產品消費的意識形態屬性。只有健康的閱讀消費才能讓人開券有益。當下一些讀者特別是部分青年讀者中所謂娛樂至死的理念大行其道,一些沒有任何內容深度和思想價值,單純追求感官刺激或無厘頭行為的閱讀消費線上上線下都頗有市場,這極易形成閱讀消費誤區。
推動城市閱讀消費行為健康繁榮發展,就要針對閱讀市場消費存在的問題,關注並研究閱讀市場消費構成和特點,並積極加以引導。絕不能對閱讀消費簡單地完全市場化,因為閱讀行為的完全市場化,必然導致創作、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追求,出版單位、書店等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第一原則得不到應有體現,無法發揮精神產品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以線上數字閱讀為例,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但是在手機閱讀上我們可以看什麼,有哪些優質內容可以供我們選擇,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行業內容提供方,不斷提升內容的品質和品位,向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服務,從而引導大家健康閱讀。
文化中心建設必然是建設主流文化中心。這需要遵循閱讀市場文化產品生產、傳播、消費的規律,正確處理閱讀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係,正確處理閱讀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既要大聲吆喝,又要加強引導。讓人們的閱讀消費行為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社會主流價值。
強化服務,推動閱讀消費升級
強化閱讀服務對推動城市閱讀至關重要。建設文化中心,就必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動員各方力量,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群眾參與度、平臺輻射面和品牌號召力。北京市在文化中心建設中,探索並搭建起了“六位一體”的全民閱讀綜合服務平臺,其以每年舉辦的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為抓手,全年度3萬餘場各具特色的閱讀推廣活動,已形成全民閱讀的北京樣本。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在日常濃墨重彩宣傳報導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各地、方方面面開展全民閱讀的活動和經驗的同時,集團本身也打造了一系列全民閱讀活動的國家級品牌。2013年4 月,由集團牽頭的中國全民閱讀媒體聯盟成立,成員約200家媒體,並從2014年4月開始了“書香中國萬裏行”大型採訪活動,3年來,已走進20多個城市。還有全民閱讀“紅沙發”高端訪談,借助中央和全國各地的全民閱讀活動平臺,已舉辦了上百場活動,常常是高朋滿座、嘉賓雲集。2016年剛剛創辦的“媽媽導讀師”親子閱讀文化活動,短短時間,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成百上千的家庭參與其中,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引導和推動少年兒童閱讀的熱潮。未來,我們在這些品牌活動上還要進一步加強同北京市的合作,為推動北京閱讀消費轉型升級、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